旅游开发如何破解滇金丝猴保护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 06:08 中国青年报

  雷成

  “滇金丝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动物。”53岁的龙勇诚指着投影屏幕上的母子两只滇金丝猴,急促的语气柔和下来:“你们看,毛色黑白分明,身体轻灵。它们是长得最像人的物种,特别是——它们的性感红唇是女孩子们梦寐以求的。”

  周围的人都会心地笑了。他们明白此语的深刻内涵:滇金丝猴世代栖息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的滇西北和藏南的茫茫雪山森林中。它们是除人类以外,栖息地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如果消亡,就意味着这一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将受到严重破坏。

  11月1日,滇金丝猴保护协会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挂牌成立。中国灵长类专家组组长、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滇金丝猴保护项目的负责人龙勇诚发现,尽管濒临灭绝的滇金丝猴种群已得到了恢复性增长,可当地社会经济仍然停滞不前。在对“发展”和“保护”的辩证思考中,科研人员和当地政府在某些方面产生了分歧。

  濒危:世上仅存2000余只

  与滇金丝猴一起世居在迪庆高原上的,还有藏族、傈僳族和彝族等少数民族。至今这里仍保留着刀耕火种、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方式。

  1977年,滇金丝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濒危动物,受重视程度不亚于大

熊猫。之后,芒康、白马雪山、云龙等自然保护区相继建立。人们发现,在28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目前仅剩下13个种群、2000余只滇金丝猴。

  过去40年间,高山牧场的面积扩张了204%,而适宜滇金丝猴的生境面积下降了31%,86%以上的猴群遭到牧场、村庄、公路的阻断,平均的生境面积由15.6平方公里下降到5.4平方公里。专家说,猴群的活动范围大约在13平方公里左右,而据考证,活动范围在小于10平方公里的孤岛状森林中的小群体极易灭绝。

  滇金丝猴保护面临生态旅游开发难题

  迪庆州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当地管理局统计,住在保护区内外“靠山吃山”的居民有8万多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对待森林资源就如同自家后院一样予取予求。现在树不能砍、兽不能打,这几万社区居民的生计问题,是摆在保护者面前的第一道关。

  “光是我们把滇金丝猴当成宝贝没有用。”一位管理区官员说,“它们的邻居才是掌握它们生杀大权的人。”

  去年,TNC和保护区管理局为维西县响古箐和格花箐的3个村75户人家安装了水泥瓦房头板,一劳永逸地取代了4年就得更新的木制房头板。

  

能源替代项目的受益面更广。保护区成立以前,每家每户门口的柴火堆成了山,现在却只允许取用风倒木。作为补偿,林区通了水、电,6000多户人家用上了沼气、
太阳能
或节能火塘。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还为村民提供了养蜂、饲料加工和兽医等技能培训。从北到南的狩猎好手都被“拉拢”过来,当上了护林员,配备了GPS定位系统和对讲机,上山巡护。这也是让龙勇诚非常得意的一个创举:“猎人们知道猴子在哪里。”

  由于植被恢复、偷猎现象基本杜绝,如今维西县萨马阁森林里的滇金丝猴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200余只发展到500多只。这片占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7%的森林中,集中了世界上1/4的滇金丝猴。

  但是,社区群众生活依然困窘。数据表明,2004年,保护区内和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农民人均年收入只相当于全迪庆州农民人均年收入的56%。

  与此同时,慕名前来想一睹滇金丝猴真颜的游客逐年增加。管理局一边“狠狠心”拒绝游客上山的申请,一边对“生态旅游”的概念怦然心动。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维西分局局长刘四康说,管理局已经委托西南林学院对维西响古箐的生态旅游发展进行了规划。但因为还没有通过审批,他拒绝透露具体细节。

  专家:抢救性保护应该放在首位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任宝平已经在山上住了3年多。任宝平和他的同事发现,猴群的家域非常大,其活动常常超出保护区的界限。缺乏科学依据、信手划出的保护区范围使得人类的日常活动对滇金丝猴的影响难以估量,也使偷猎现象难以控制。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还采集了157份滇金丝猴的排泄物,在提取其中的DNA后发现,滇金丝猴各种群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基因交流中断,近亲繁殖加剧,长此以往,将会降低遗传异质性,丧失遗传多样性。

  龙勇诚说,猴群的家域面积应该在100平方公里以上,就好像人口密集带来负面影响一样,猴群扎堆也会使它们的行为生态学发生变异。

  任宝平说,滇金丝猴每天上午10时到下午4时需要午休,如果游客要赏猴,只能由护林员驱赶下来。体力消耗大,它们需要摄入更多的食物,而食物源却仍然有限。更糟糕的是,长期如此,猴群可能会失去对人的警惕,一旦遭遇猎杀就难以自保。

  “我们理解当地政府发展经济的急切心理,也不反对发展生态旅游,只是希望缓一缓。”龙勇诚说,“我们正加紧科研,拿出确凿证据,建议政府合理规划,适度开发。”

  他希望开发的合理水平是:得来的收益能够惠泽到当地社区群众,能保障8万多人的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应该是面向高端人群。”首先要控制游客人数和接近猴群的尺度,制定游客的规范。在某些特殊的时期,如生育期,应该减少牧养和参观行为。

  在格花箐研究滇金丝猴已近3年的瑞士苏黎世大学人类学博士生西瑞尔建议,下一步的管理计划可考虑人工地将猴群分开,保留一小部分在景区内供游客观赏,而将大部分从“牧养”状态中解放出来。但“放多少、怎么放,也是关键。”

  “抢救性保护应该是第一位。”龙勇诚说,“在我们充分了解滇金丝猴的行为生态之前,旅游开发应该慎之又慎。”

  本报昆明11月8日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