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之都”的创新奥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 16:24 新华网

  实践篇:

  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用过吗?滴水不进透气性能却极好的服装,穿过吗?一个只有饮料瓶盖大小的芯片,却集成了近200万个逻辑门、700多万个晶体管,见过吗?这可不是天方夜谭,而是青岛品牌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产品。

  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

  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双星……这些响当当的名牌,可谓“青岛制造”的灵魂和旗帜。几年前曾有人质疑,青岛品牌的大旗到底能扛多久?老品牌一旦衰落,后继有谁?如今,青岛老品牌青春焕发,新品牌接踵而上,已成品牌集群之势;而且品牌内涵不断丰富、延伸,由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向品牌经济、品牌城市提升。那么青岛品牌的不竭动力从哪里来?品牌经济的发展前景又如何呢?

  在海尔采访,一个直观的印象是,这家率先在中国打造出世界级名牌的企业,自主创新几乎成为企业文化的全部。当年海尔“小小神童”洗衣机曾创造出小型洗衣机占据大市场的

神话。而今,在全球环保、节能的趋势下,海尔又自主设计了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成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据记者了解,这种洗衣机在国际市场销量已超过150万台。马来西亚客商一次就买断4万台,而且售价是当地最贵洗衣机的1.5倍。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告诉记者:“其实做洗衣机的基本原材料都差不多,这个超值部分就是海尔的超额利润。而支撑海尔获取超额利润的就是自主创新。”

  青岛另一家品牌企业海信自主研发的“信芯”芯片,内部集成近200万个逻辑门、700多万个晶体管。正是这枚小小的芯片,打破了自我国生产彩电以来,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的历史。

  青岛企业不仅在产品研发领域不断创新,而且正在成为技术标准的制订者。采访中,记者获悉:海尔防电墙技术已成为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家电国际标准;而海信在数字平板显示技术、数字视频处理技术、3G通信技术等领域则主持参与了10多项国家技术标准的制订。

  在专利申请上,青岛企业居然占80%以上。在民营企业金王集团,记者听说,这里每一天半就产生一件专利,目前已拥有专利800多项;在欧美国家每4个家庭中,就有一家拥有金王产品。难怪企业负责人会这么自信地说:“我们每出口三支小蜡烛就等于一台大彩电的纯利润!”

  去年青岛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记者感受到,如果说青岛是“品牌之都”,那么它绝不仅仅是几个品牌的组合,而是各行各业众多名牌呈现出的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形态。青岛市经贸委副主任宋继宽提供的一组数据颇能说明问题:目前青岛已拥有15个中国驰名

商标、44个中国名牌,而青岛自己认定的名牌总数已达215个;在全国16家具有国际
竞争力
的企业中,海尔集团、青啤集团名列其中;在世界品牌实验室评出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海尔成为惟一入选的中国本土品牌。

  天时、地利、人和助推品牌提升

  “青岛这座城市不得了,在名牌企业的带动下,经济就像长了翅膀,越跑越快,越来越强。”这是一名外地官员考察青岛后发自内心的感慨。

  叫得响的品牌迭出,政府的作用何在呢?宋继宽的一席话解开了“谜团”:近些年来,青岛坚持推行“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专家做指导、全社会参与”的五位一体的创新体制,为品牌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据悉,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20多年间,市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企业争创名牌的政策,使青岛从名牌产品、名牌战略踏上发展品牌经济、创建品牌城市的通衢大道。从开始的青啤、海尔、海信、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到如今的后起之秀英派斯、即发、雪驰、亨达、金王、崂山矿泉水等,政府的角色一直是不具体操作,而是注重环境的营造;不当主角,而是甘当配角。市经贸委的一名官员告诉记者,在企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是“扶优扶强”,谁有潜力、谁能发展就扶持谁。

  在青岛市经贸委中小企业发展局,记者看到了青岛海众实业有限公司寄来的感谢信。青岛海众是崂山区的一家民营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拥有6项自主开发的中小型水煤浆工业锅炉专利。但在技术、市场已成熟之际,公司却碰到了扩大生产规模与市场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的难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海众填报了中小企业发展局提供的中小企业融资申请表。没想到,很快就有银行主动找到海众,签订了4000万元的贷款合同。

  “企业做主,政府支持,市场说话”,成就了青岛名牌,继而成为青岛这座城市的无形财富。近年来,青岛涌现出了一批名牌民营企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民营企业家都有到青啤、海尔、海信等大企业参观学习的经历,他们到身边的大企业学管理、学创新,然后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消化吸收,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新路径。

  发挥知名品牌的示范导向作用,也激活了配套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青岛市科技局管崇亮处长告诉记者,青岛市通过“以牌扩业”、“以牌聚群”和“以牌成链”等方式有效地推动了“名牌产业集群”的发展,仅海尔、海信这两个品牌背后,就聚集了规模以上家电企业80多家,以540亿元的年产值排在青岛六大产业集群之首。

  “品牌之都”的新飞跃

  近年来,青岛依照“提升壮大一批、扶植培育一批、恢复挖掘一批”的宗旨,全方位、多步骤力促品牌经济的升级。创立青岛名牌的整体概念,让人们能够意识到只要提到“青岛制造”,就是一种质量、服务和信誉的象征。政府将产品、服务、城市三种品牌一起推广,最终既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又使青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

  相对于名牌产品而言,青岛的服务品牌比较年轻,是近年来青岛发展品牌经济、打造品牌城市的一项创举。如今,青岛铁路客运段的“海之情”、港务集团的“诚纳四海”以及“振超效率”等服务名牌,已成为青岛一张张亮丽的名片,极大地提升了青岛的城市形象,加快了青岛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步伐。

  在城市管理方面,青岛也涌现出了一批政务服务品牌。记者慕名来到当地妇幼皆知的“12319”市政服务热线中心采访。这条开通于7年前的市政公用热线,是青岛市政公用局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号码,却负责受理全市市民关于供水、供气、供热、市政排水、道路养护、环境卫生等的来电处理,一天平均接听3800多个电话,最多时上万个。“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电话一打、服务到家”,一条热线承载着千家万户的信任。

  此外,“真情相助”、“市情信达”、“人诚事公”……政务品牌近两年的兴起,推动了机关作风的转变,与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一道构成了支撑“品牌之都”的三大鼎足。(王永前 穆兆德)

  来源:半月谈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