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紧急救援:“救车”更需“救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 09:09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章小星

  遭遇车祸,因无法得到及时救助而丧命,类似事件不绝于耳。根据法国民防部门的统计,同样伤势的重伤员,在30分钟内获救,其生存率为80%,在90分钟内获救,其生存率仅为10%以下。很显然,在事故发生后及时施救,尽量缩短被困伤员的获救时间,是减少事故死亡率的关键。

  中国每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数均超7万人,致死率在30%左右,这与发达国家3%的交通事故致死率相比高出10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当前的紧急救援体系不健全。日前,记者从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获悉,这一现状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得到改变。

  扩展功能发挥联动效应

  目前,开展汽车紧急救援业务的主角是汽车救援公司,据记者统计,在北京地区,在册登记的汽车救援公司有20多家。要界定汽车紧急救援的功能,首先需对其概念进行解析。

  在一家知名汽车救援公司的网站上,记者看到一个关于现场汽车救援的定义:车辆在行车前不能起动或在行驶中出现故障无法继续行驶或陷入困境,俱乐部指派救援人员驱车到现场提供援助,此项服务有别于修理厂修理或养护。阐述的内容正是当前汽车救援公司的主要职能。

  如果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发病”。比如,突然打不着火了、轮胎爆了、车陷沟里了……那么打几个汽车紧急救援的电话号码,或许就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是,大部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故障是由于交通事故所导致,在灾难来临后,陷入困境者,除了汽车还有人,而显然对人的救助比汽车更重要。

  针对这个问题,大陆汽车俱乐部相关人士说,“经常会开展以道路交通安全为主题的活动,倡导行车安全,提高安全意识,以防患于未然。”然而,安全理论的宣传自然必不可少,但有时交通事故的发生并不是为人掌控的。

  据统计,全球几所大的汽车救援俱乐部会员总数已达到两亿,其中以美国的AAA俱乐部最为闻名,其会员将近5000万。尽管服务范围广,但AAA最主要的服务项目还是在于其汽车紧急救援,其中也包括医疗服务,但国内目前还未出现拥有类似强大功能的汽车救援俱乐部。

  “汽车紧急救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应该是多个职能的综合,并发挥联动效应。”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事业发展部副部长王郑海告诉本报记者,而完成这一系列联动则需一个权威的紧急救援机构打头。

  有关资料显示,紧急救援机构是针对各种突发性灾难、事故,及时、有效实施救援和善后处置的服务性机构。在国外,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已普遍建立这种机构,如新加坡的国际救援中心(SOS)、美国的联邦紧急救援署(FEMA),并以这些机构为龙头形成比较发达的紧急救援产业体系。据了解,在中国,紧急救援机构也即将诞生。

  专家们建议,建立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紧急救援体系和架构应该包括监控中心、交警、消防、医院救护、环卫、特种物品处置等多个部门,并以立法形式予以确认,保证紧急救援体系的有效运转。

  为此,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总干事顾二熊称,正在建立的社会紧急救援体系由四个支撑体系构成:一是有专用的呼叫电话和接报中心,目前电话已开通,具备24小时接警的功能;二是有以空中救援机构为主体的紧急救援运送体系,以24架直升机为主体的空中救援公司正在筹建,其他的运送体系也在积极构建中;三是与覆盖全国的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准备在全国联系1500家“二甲”医院,形成全国惟一的网络医院;四是有强有力的保险机构作为支撑,目前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合作协议也已签署。同时,先期推出“紧急救援爱心卡”,可使持卡人在指定医院接受救治时,在理赔范围内可不用付医疗费。目前,这四大支撑体系的建设都在进行之中。

  据记者了解,道路安全救援中心仅仅是紧急救援体系中的一部分。“大约在2007年1月份,我们还会组织召开一个关于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研讨会。但综合的中国道路紧急救援体系将在近期建立。”王郑海说。

  制定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道路交通管理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的法规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很好地执行,道路交通秩序不能得到很好地遵守,加上随着汽车数量的膨胀,车辆严重超载、超速、违规、违法行驶的行为日益增多,造成道路交通事故数量大幅度上升、恶性事故不断发生、连续性事故猛增。在这种大背景下,汽车紧急救援行业存在的意义不言而喻。

  据悉,市面上争食汽车紧急救援这块

蛋糕者不在少数。国内除了汽车救援公司,一些4S店、汽车修理厂也提供汽车救援服务,但大部分都没有真正理解紧急救援的含义,更不可能达到紧急救援的目的。在记者致电几家打着汽车救援名号的公司后发现,有甚者把汽车紧急救援简单地误读为拖车行动,收费更是五花八门,没有一个参照的标准。

  业内专家认为,一直以来,国内的汽车紧急救援行业都处于自动自发状态,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救援单位很多,但大都是分散管理,各自为战,加上信息不畅、救援行动迟缓、部门之间不能联动,一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不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以至于不能进行紧急应急处理,往往延误救援时间。另一方面,我国救援队伍素质不高,救援手段比较落后,救援队伍存在散、乱、小的问题,行业现状着实惹人担忧。

  因为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和行业管理,也为此造成了不少恶果。例如,不规范的恶性竞争、行业标准不统一等等。行业鱼龙混杂不说,就是不少打着专业汽车救援旗号的汽车救援公司也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顾二熊说,道路交通紧急救援形势严峻,必须尽快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短期内制定道路交通紧急救援准入制度和行业标准刻不容缓,并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道路交通紧急救援中的作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紧急救援队伍。”

  王郑海告诉记者,以上工作,中心都在开展过程中,目前标准的初稿已经拟定,今后将逐渐根据各项硬指标对行业中的企业进行达标和资格认证,不符合规定者将被淘汰出局。

  “我们会参照国际上成熟的做法,与保险公司、公安、交警、消防、医院救护等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形成行业联盟。并发展一批会员企业,为他们配备专业的紧急救护员等,以提高紧急救援效率。”王郑海说道。据悉,在2007年2月份左右,中心将联合保险公司推出道路安全紧急救援卡,其他的救助方式也都在商讨过程中。

  “紧急救援”何时才能不再徒有虚名,做到言如其实?公众将拭目以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