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阶层争议”才有完美制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 09:09 中国经济时报

  ■北京评论■石敬涛

  北京地铁四号线正紧锣密鼓地施工。目前,北京市政府正考虑将其向北延长8公里。针对市政府四号线北延构想,有专家称将降低运营质量;有市民得知此消息欢呼雀跃;有白领却怕地铁修到家门口,繁华和热闹打扰自己的生活。北京地铁四号线北延构想引发不同阶层争议。(11月7日《新京报》)

  我们看到,无论是出租司机,还是有车族的白领,以及六里屯的居民,大都出于利益,从自己工作和生活的角度,来表达对于地铁四号线北延构想的看法。应该说,不同阶层代表的各种看法,都是真实和直白的。

  笔者认为,作为一项重大的公共政策构想,引发不同的争议,其实在意料之中,是很正常和自然的。对待

四号线北延构想的不同心态,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阶层的争议,这反映出政府、学者、平民和有产阶层人士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目标。笔者认为,在一个市民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对这些不同的利益取向和目标,都给予足够的尊重与重视。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有“阶层争议”,才有完美制度。

  所以,在这样一个原则与理念之下,我们就不应该谴责有车族和白领阶层的“自私”与狭隘,也不会拔高大多数市民的“豁达”与识大体,更不能因为大多数市民的“欢呼雀跃”,就将专家“将降低运营质量”的忠告抛在一边。因为,在不同阶层的争议中,任何一种声音,对于使一项制度或者事关大多数人利益的决策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完美,最大限度地合法与合意,都大有裨益。

  笔者认为,诸如地铁线北延构想是否合情合理,公共政策的构想及其最终出台是否合法与合意,只有在自由批评与争议的氛围中才能得到体现;代表最大多数利益的公共政策,只有在公共批评与自由争议空间中才有可能形成。它与人们怀有何种“动机”无关。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有车族的白领及其他任何人,都可以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来表达对于像修建地铁这种公共话题的看法——即使他们的诉求有时候看上去很“自私”与“狭隘”。

  同时,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这种不同阶层的争议,是通过记者采访和媒体这一渠道和平台呈现到公共空间的。笔者认为,无论是在地铁四号线北延构想还是其他任何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管理部门都应该通过一种制度和机制的设计,借助一个话语平台与渠道,把这种零散的利益诉求“凝聚”起来,并将其体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如何使这种利益表达机制制度化、经常化,是一个重大课题。

  总之,

北京地铁四号线北延构想引发不同阶层争议告诉我们:社会生活和公共空间有着不同的利益群体,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穷人有穷人的利益诉求,富人和精英有富人和精英的利益诉求。而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及一个健康和谐的公共空间,就是这种不同利益诉求不断分化整合,不断博弈和调整磨合的过程。而整合、博弈与调整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求取各不同利益诉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这个求取过程中,这种“阶层争议”,理应是一个最不可忽视的参照物。

  一句话,有“阶层争议”,才有完美制度。请爱惜和善待这种“阶层争议”。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