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韩流”为何止于皮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 05:10 都市快报

  对外考察学习并没有错,中国许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就是来自于国外。问题在于官员们的学习越来越偏重于技术层面而非制度研究。若官员们只学习韩国在“新村运动”中做了些什么,而不探究如何去做,为何去做,那么,学来的也只是皮毛而非精髓。

  马红漫

  在“新村运动”已经淡出韩国社会舆论主流之时,中国官员在近期又掀起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的出国学习热,并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然而,原韩国政府总理李寿成近日在谈新村运动经验时,却公开表示“中国不必到韩国来学习‘新村运动’。”李寿成认为,中国农村的现状与30年前韩国农村的境地大相径庭,学习韩国过去的农村运动没有必要。(人民日报11月6日)

  回顾历史,从1905年满清五大臣游历欧美14国考察宪政至今,中国的官员们学了整整一个世纪,“出国学习”似乎成为了官员走革新之路的必经模式。

  对外考察学习并没有错,中国许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就是来自于国外。问题在于官员们的学习越来越偏重于技术层面而非制度研究,仅仅止于形式的模仿无助于中国“后发优势”的激发。若官员们只学习韩国在“新村运动”中做了些什么,而不探究如何去做,为何去做,那么,学来的也只是皮毛而非精髓,对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毫无裨益,甚至可能导致改革的倒退,这个才是对外考察的关键。

  具体到农村学“韩流”的考察,首先要明确两国间的差异:韩国在30年前的“新村运动”之时,面临的窘境是农村的条件非常恶劣:通电的村子不到20%,有自来水的还不足15%,同时政府财力薄弱,不足以有效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如今,我国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增长,中国的整体实力大大增强,农村的发展得到了全方位的支持。两者的发展阶段完全不同。

  需要看到的是,韩国“新村运动”成功的实质在于唤起了农民的自觉性,提升农民自助精神和合作精神。只有激发了农民自身的奋斗意识,并给予积极的引导,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面貌。否则,即使政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各种资助,若农民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些投入的功效也只是昙花一现。这才是需要对外考察的人员学习体会的关键。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北方曾经有一个贫困县每年都接受种子和雏鸡等农产品资助,然而历经数年却没有脱贫。最终人们发现,当地的村民竟然将这些种子和雏鸡都当作

美食吃掉了,根本没有用来发展农业。可见,摈弃短视思维,唤醒农民的拼搏意识才是改革的关键。

  事实上,由于改革的具体举措应与当地具体民情息息相关,所以

中韩农村改革背景的迥异使我们形式化地套用当时的经验、频频地参观当地的村庄没有任何实践意义。有新闻报道,东北某市的一名村支书赴韩国考察学习“新村运动”的感受是“不去不知道,去了吓一跳,花了上百万,啥也没学着。”他所在的市上半年连续举办六期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共选派120名学员赴韩国考察。

  新一轮的“韩流”国外遇冷表明,出国考察本身的无准备、无目标、以及考察本身忽略了比较与研究,导致官员出国学习的边际收益已然呈现明显递减的趋势,才会“滥化”出国考察,结果背离了原有的初衷。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