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遥望非洲冀商新猜想-思辨篇:非洲华商如何突围“倒爷”式怪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 09:02 燕赵都市报

  事实上,在非洲,已经有了大量的中国人在经商。主要由三种成分构成:第一类是中字号的大型国企和中兴通讯、华为这样的大型企业,他们在国外主要以承接大型工程为主;第二类是一些把工厂移到非洲的制造业企业,因为税率和劳动力价格的因素,这些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降低成本,避开西方国家诸如配额之类的非关税壁垒。在非洲国家走中国式的经济发展之路时,同样也在本地设置了大量的开发区和保税区,便利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发展;第三类是商贩,这有可能成为影响中国企业走向非洲的因素。

  “非洲基本日用品非常缺乏,价格普遍高于中国国内,把中国商品运向非洲,是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许多中国人———其中大部分浙江人已经开始在非洲建立商品交易网络。

  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目前华商在非已出现危险信号。由于国内日用品市场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商贩为逐利拼命以低价进入非洲市场———商品质量问题以及销售方式上的杀价问题,已经开始令当地居民对中国货的质量产生了怀疑。商贩们“快赚快走”的心态,使得中国商品在非洲没有一个稳定的价格体系。时间长了,当地居民开始了解这些中国商品的高利润,进而讨价还价。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从自己杀价到被杀价,再到相互竞争杀价的情况,似乎又要在非洲这个刚刚苏醒过来的市场上重演了。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商品进入俄罗斯市场的初期,由于不少被称为“倒爷”的第一代中国商人在该国销售了大量劣质商品,使中国货有“鸡毛服”、“一日鞋”的恶名。之后近十年间,中国货在俄罗斯市场进入一蹶不振的状态,即便到现在,尚有当地人对中国货避而远之。而中国商品在非洲市场是否会重蹈覆辙呢?

  (本报记者:赵志国综合报道)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