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坦途富“三农” “三通”顺民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 00:09 人民网-市场报

  

空中俯视交通枢纽
过去黄河上只能依赖小船渡运
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客车
菏泽市交通局局长赵普(右二)检查农村公路改造工作
黄河以桥代渡工程解决了群众过河难题
为民铺筑致富路
村村通油路 出行不再难

  金秋十月,山东省菏泽市农村广袤的土地上一派新气象,乡村柏油路纵横交错,直通村庄;农民群众在村头直接坐上客运班车进城赶集,像城里人坐公交一样方便;一座座浮桥连接黄河天堑,当地农民两岸往来胜似闲庭信步……在采访过程中,当地农民说得最多的是“路好了,车通了,桥架了,今后出行不难了,农民致富的路拓宽了”。

  地处鲁西南平原上的菏泽市面积1.2万多平方公里,860万人口,其中680万在农村。这里是全国闻名的牡丹之城、戏曲之乡、书画之乡和武术之乡。近年来,菏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实施“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和黄河“以桥代渡”三项工程,大大改善了农村出行条件,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公路通到农家院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车子进不来,青菜出不去。”过去,落后的农村交通条件,曾经给菏泽农民带来许多苦涩和无奈。“要想富,先修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民出行条件,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2年,国家作出了3年时间基本实现东部地区乡到村、中部地区县到乡、西部地区县到县通达沥青或水泥道路的重大决定。菏泽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农村公路改造是国家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

生活质量,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民心工程,也是加快交通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一旦错失这个机遇,就会延缓农民群众奔小康的步伐。

  菏泽市委书记陈光明确要求:迅速行动,3年实现“村村通”。

  全市迅速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各级各部门积极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先急后缓、鼓励先进”的原则,菏泽制定了农村公路改造的实施规划和方案,出台了8条筹资政策,通过财政、税收、“两工”、“一事一议”、交通规费、企业资助、干部职工捐资、社会各界捐助、出售路桥冠名权、出售路树绿化经营权等多条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同时,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公路改造的意义、优惠政策、保障措施、先进典型,增强了群众修路的主动性、积极性。

  菏泽市牡丹区某乡镇30多名村民曾10多次到区交通部门咨询有关“村村通”工程政策,并且连夜发动群众筹资,在短短两周时间内,10多万建设款就送到了交通局。一村民高兴地说:“国家有了这么好的政策为咱们修路,我们一百个响应。”为确保工程进度,政府群众一条心,抓协调、抓督促、抓调度,全面掀起建设高潮,确保了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发动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资金筹集到位,人员机械到位,质量监管到位。由于各级政府领导有力,交通部门高度负责,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全市形成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局面。2005年,菏泽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油路”目标。到今年9月底,菏泽市村级公路里程进一步延伸,又有60余个行政村通了柏油路,全市村级公路通车里程已超过11500公里。

  “公路通,百业兴。”菏泽市成武县孙寺镇张马庄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一下雨就经常有车辆在该村抛锚,因此得了个远近闻名的绰号:“憋死牛”。“村村通油路”工程为该村铺设了4.2公里的柏油路,村党支部书记李学明介绍:“路修好后,俺村一下子新增加20多个养鸡大户,户规模都在1000只以上;3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生意别提多红火了。俺村这‘憋死牛’的绰号得改一改了。”郓城县黄安镇是个板材加工区,各种板材加工厂和木材加工企业星罗棋布,他们这个行当,无论原料还是产品,都是大块头家伙,交通运输是个大问题。以前由于交通不便,企业经营者只能用三轮车将加工好的成品、半成品运到公路旁装车,麻烦、费时费事、损坏率高不说,特别是价格上吃了不少亏。“村村通油路”工程把该村村道与乡道、县道和国省道路联成网络,外地客商主动上门洽谈生意,加工的产品不出门就能卖出个好价钱。菏泽市单县龙王庙镇大苏庄是远近闻名的桑蚕生产村,并有大面积的牛蒡、山药种植。由于距国道省道较远,雨天道路泥泞,有时路面存水达20余天。而且雨季与农副产品的收获季节常常同步,就因为不通车,路况糟糕,眼看着辛辛苦苦种养出来的东西收不上来,卖不出去,只好贱处理甚至烂掉。

  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有的村民把准备娶媳妇的鞭炮拿出来燃放。他们激动地说:“出门再也不用走泥泞路了,俺村的蚕茧、山药、牛蒡再也不愁卖不出去了!”

  农民进城坐“公交”

  过去,菏泽的农村客运并不发达,群众进城有时要花一两个小时才能坐上车。“啥时候出门坐车能像城里人坐公交一样就享福了……”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翘首以盼,期待着有一天客车能直接通村口。

  为切实满足农民群众出行需求,近年来,菏泽市将“村村通客车”工程与“村村通油路”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完善农村客运网络,解决农民群众出门难、乘车难问题。他们以优惠政策鼓励运输企业和业户拓展农村运输市场,积极鼓励农民买车从事农村客运,对从事边远乡村旅客运输的业户进行扶持。采取热线与冷线相结合、以热线带冷线,长线与短线相结合、以长线带短线和优先审批冷线、限制审批热线等办法,从政策上限制业户趋热弃冷行为。积极引导、带动业户向边远村庄延伸,开辟新的农村客运线路,消除农村客运盲点,合理布置线路密度,最大限度地扩大农村客运网络的辐射和联接能力。在2003至2005年这3年间,菏泽市新增城乡客运班线近200条,新增城乡客运班车800余辆,建设乡村站点牌5000余个,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客车”目标。2006年,菏泽市又有60多个偏远行政村通了客车,并建成一批规范化农村客运站,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群众乘车条件。

  农村客运的大发展,大大方便了农民出行,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给沿途乡镇和农民群众带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武县汶上镇王集行政村,地处成武、定陶、巨野三县交界,是方圆百里有名的集贸市场,柏油路修通几年了,客车一直未进村,集贸市场也因此一直难成气候。如今,村里通了客车后,集贸市场迅速繁荣起来。在巨野县麒麟镇农村客运站,宽敞明亮的候车室里,配备有彩电、饮水机、便民药箱等服务设施。当地农民外出,只需走到村头候车点,不到20分钟就能搭上客运班车,真是与城里人坐公交差不多。

  黄河天堑变通途

  黄河菏泽段186.5公里,涉及4个县区、13个乡镇、213个行政村、18万亩跨河耕地、20多万农民群众。过去没有浮桥,群众过河种地只能靠小船渡运,遇上黄河风大浪急,粮食、化肥、车辆、人员经常掉进河里,过河难、种地难成了百姓的最大烦心事。山东省委、省政府针对黄河菏泽段浮桥密度小、自然渡口多、渡船老旧杂乱、通行效率低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实际,决定在沿黄地区实施以承压舟浮桥代替渡船的“以桥代渡”工程,彻底解决黄河滩区百姓过河难问题。2004至2005年短短两年时间,山东省交通厅和菏泽市委、市政府就在黄河菏泽段新建了5座浮桥和9座标准化渡口,加上黄河上原有的4座浮桥,黄河沿线平均每10公里就有一座浮桥或渡口。2006年又有1座浮桥建成通车。黄河沿岸群众过河难问题成为历史。

  鄄城县董口镇有个鱼骨村,在河对岸的滩区里,距黄河边还有3公里远。以前该村是个出了名的“三不通”:不通电、不通电话、不通路。该村村民孙宝景说:“俺们村原来苦得很,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小孩上学、吃盐买菜、走亲访友、买化肥农药都要坐船过河,隔河如隔山,村里人平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最让俺们头疼的是小孩上学的问题,渡船时间不准时,有时要等上两三个小时,耽误学习不说,还不安全,只能让孩子住校,一个星期回家一趟,因为上学不方便,很多孩子小学没毕业就不上了。”一旁的村民孙凤娥接上了话:“以前孩子每次回学校,要带上一个星期的干粮,冬天还好些,夏天没几天馒头就馊了,有时家长过河送馒头,送不及时就将就着吃,谁让咱们穷呢。现在浮桥通了、路通了,学生们每天都可以回家了,这让孩子少受多少罪,家长省了多少心啊。”刚从地里回来的尹秀梅大娘说:“早先嫁到这里来的时候,因为过河种地难,没少和老头子生气,想想后辈人也要跟俺一样受这罪,真是后悔嫁过来。现在好了,做梦也想不到政府给咱修上浮桥了,往后娶儿媳妇也不怕人家不来了。”在鄄城县董口浮桥上,农民群众来来往往,一车车收割下来的庄稼正从河对岸源源不断地运过来,一张张黝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鄄城县左营乡郭集村位于黄河南岸,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滚道,该村的绝大多数土地被滚到了河北岸。没建浮桥的时候,过河种地便成了摆在群众眼前的最难过的一道坎儿。郭集村村民房万起有着切身的体会:“过去,俺村的群众过河秋收,得在河岸边搭建临时帐篷,吃住在野外田地,喝凉水,吃凉馍,越苦越累越干活。在对岸收庄稼,十天半月回不了家。过一个秋,相当于别的地方过两个秋,这一秋下来,怎么着也少不了20天时间。那岸忙秋收,这岸家里养的鸡、鸭、猪、牛就顾不上喂,两头牵扯心思,结果啥都搞不好。打下的粮食想进家,至少要倒三倒——从地里倒车上,从车上倒船上,过了河再从船上倒到车上运到家。有时遇上风浪,船不稳,打下的粮食一下子就掉到了河里,一年的收成眼看着没了影,让人欲哭无泪。现在好了,浮桥一通,收割机能过河,机动三轮车直接开到地头,满地的庄稼一般三五天就能收完了。以桥代渡的政策真好,几辈子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解决了,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坐小船过河种地了。真是感谢党,感谢政府啊!”鄄城县董口镇李庄村的刘三亮在黄河上“玩船”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平日里靠渡船谋生。浮桥建成后,人们不用坐他的船了,他也就自然“失业”了。但他却豁达地说:“玩船如玩火,坐船的不安全,撑船的也一样。现在浮桥一通,群众的日子不再苦了,我失业了也是高兴的。”

本报记者 苏允杰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