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阎学通: 科学预测国际风云(风采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 00:09 人民网-市场报

  

预测要有科学方法

  “预测就像天气预报,就像根据燕子低飞可以预测天要下雨一样。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提高预测的准确率。”阎学通开口闭口离不开“预测”两个字。

  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阎学通成功预测的有:1998年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回应印度;1999年李登辉把“暗独”变成公开“独立”政策;2000年国民党下台和陈水扁当选,以及2004年陈水扁连任等等,而这些预测在当时都曾受到质疑。

  “我对自己的方法有信心,我对自己的结论是有把握的。”他坦言,国际问题的研究十分具有挑战性。“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国还没有一个成体系的大理论。”对此,阎学通比较遗憾,他一直在努力打破这种局面,并写出了《中国国家利益分析》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著作。他撰写的《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系统介绍了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研究中使用的科学方法,并列举了大量的国际关系案例,对这些研究方法的操作模式作出深入浅出的解释。

  阎学通说:“最开心的是,我的预测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享受。与2003年相比,我们预测的准确率已经由65%提高到了75%,我们所做的定量预测分析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他爽朗自信地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敢于公开承认错误,总结经验和教训。错了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找出错在哪里,纠正错误,提高预测的能力。”

  情有独钟做学问

  阎学通是在河北大学的家属院里长大的。耳濡目染,他从小就觉得只有做学问才是最值得崇尚的。

  16岁那年,阎学通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这一去就是9年。黑龙江的冬天冰天雪地,没有柴火,他和同伴们一起裹着棉衣,缩在四面透风的棚里睡觉。有一年大雪封路,几个月没盐没菜的日子也得挺着。这一段经历磨砺了阎学通的性情。“之前,我非常胆小,凡事退避三舍。兵团的艰苦生活让我不再怕事。从那以后,我就相信天底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越是没有机会读书,那种想读书的愿望就越强烈。”他回忆说,“那时候,只要一有机会,我就躲在草垛后面偷偷看书、背英语。”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阎学通走进了黑龙江大学英语系的课堂。“10年了,好不容易逮着个念书的机会,那真是抱着书从早晨一直看到晚上。”说起当年,阎学通有些激动。大学毕业后,阎学通没有去从事炙手可热的外事接待工作,而是选择了坐冷板凳的研究所。后来,他又毅然选择了出国读书。“如果现在要我在行政工作、教学与研究之间选择的话,我依然选择搞研究。我的兴趣就是学术研究。”身兼数职的阎学通对学术研究情有独钟。

  做人与做学问的原则

  “做人要正直,做学问要认真。”担任国际关系问题研究所所长和博士生导师的阎学通总是这样说。

  “知识分子首先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即使有再大的才能,也不会是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其次,做学问要认真,要能吃苦耐劳地认真钻研。每天比别人多积累一点,贵在坚持。”

  1987年,阎学通到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一学期下来得读几十本书,恨不得不睡觉。”5年下来,阎学通奠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身在异乡的他,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的必要。阎学通笑言:“我的导师是一个很正直、热心的人。他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了我很大帮助。我关心我的学生,就像我的老师关心我一样。我在所里提倡,老师关心学生,老生帮助新生。”

  生活中的阎学通不转弯抹角,不兜圈子,直来直去做事情,效率极高。“说话快、做事快就是我的风格。”他直率地说。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个人资料:1952年生。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英语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获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政治学系,获博士学位。1996年获“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现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1世纪中日友好委员会委员,中国外交协会理事,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国际政治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等。

■ 邵 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