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农业规模化经营成本探究 本报记者 黄勇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 09:00 解放日报

  

在上海郊区,有的区县一半以上的耕地实现规模经营,但其较高的成本投入却令不少有志于投资农业的人望而止步———

  近来,市郊稻田纷纷开镰收割。记者发现,以往农民一家一户的收获场景正在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平整宽广的稻田里大型收割机正大显身手。据了解,市郊不少区县一半以上的耕地已开始规模化经营。

  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种途径。但是,较高的成本投入,似乎成了规模农业顺利推行的障碍。

  好处多多

  据金山廊下镇介绍,到今年7月,该镇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80%以上;不久前,奉贤区庄行镇也宣布,要建设市郊规模最大的优质粮食、生态水产、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的“4个万亩”生产基地,推动农民承包地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

  规模经营好处明显。首先是新技术、新工具的快速推广。庄行镇第一期2000多亩高标准粮食生产示范基地、500亩设施蔬菜基地等年底将投入使用,届时将会配置喷灌、滴灌、防虫网等新装备;崇明万亩有机粮田,进口的插秧机1小时能插播7亩,是人工插秧效率的60-70倍,新型收割机一天能收割200亩,更是人工收割的数百倍。专家指出,以往户户种田,把土地分得七零八落,为科学种田、科学技术、农业机械的推广和运用带来了不少障碍。

  其次,提升专业化生产水平。目前有些地方,一些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农民都外出打工或经商,留下来种田的,都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而在崇明万亩有机粮田,整个基地只有50个农业工人,一家水稻种植研究所是“头脑”,制订一系列种植方案,指导农业工人具体实施。而且,基地生产出来的都是“身份证大米”,消费者买到的每一袋大米都有编号,可以追溯到它是哪一块田地种出来的、施了多少肥料、拔了几次草等。

  第三,增强了市场

竞争力。一家一户农民习惯了封闭的生产方式,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几乎为零。走向规模化后,经营者必然要以市场为导向。金山区廊下镇一位姓冯的农民说,今年他与别人合伙承包了1000亩设施粮田,生产的粮食走精品加工路线,搞小包装,打品牌。当然,投入也是不低的。老冯告诉记者,他合伙承包的1000亩土地,一亩要付给农民近600元流转补偿费,仅这一笔费用就要五六十万元,此外还要不定期聘请季节工人,人工费要10多万元。一些高标准设施粮田,每亩设施投入更是高达五六千元。

  “高成本”假象

  最近一段时间,记者采访了几家规模化基地,发现所谓的“高投入”规模农业,其本质更接近“节约农业”。

  以市郊一处有机农业基地为例。据介绍,该基地稻田农本每亩至少1600元,普通农田每亩成本只有400元—500元。因为有机稻田完全奉行“绿色、环保”原则,比如每30亩地安装一台高效

太阳能杀虫灯;从来不用除草剂,采用人工拔草,除一次草人工费就需10多万元;也不施用任何化学农药,全部选用生物农药,普通农药喷洒一次每亩只需几元钱,而生物农药每亩至少30多元;为了采用天敌除虫,基地专门养殖了6000只鸭子,每天巡逻田间吃虫除害……此外,这里每年只种一季水稻,秋季收割完水稻后,田里就会种上草头、蚕豆等植物,来年翻耕进土壤作绿肥。

  从表面上看,农本确实很高。但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计算方式,你就会发现,其实该基地的成本并不高。首先,太阳能杀虫灯等都是前期投入,若是平摊到今后若干年,则每一年每亩地没几个钱。其次,田里同时产出了6000只生态鸭,每只鸭子若卖30多元,一亩地15只就能卖到500元,这样每亩农本就由原来的1600元降到1000多元。第三,由于有鸭子、青蛙等来除虫,有机稻田只需打一两次生物农药,也低于普通稻田要打10多次农药的投入。此外,种植草头等绿肥,肥料的支出大大降低。而且有利于土地休养生息,从长远的生态效应来看,收益不可估量。同时,有机稻米附加值较高,成本略高也划算。

  专家指出,土地规模不等于农业规模。规模农业包括三方面,都具有“节本增效”的特性:一是耕种规模化。就是集中大规模土地,通过机械作业降低耕种成本,同时通过规模采购,种子、肥料、农药的采购价格至少下降20%以上。二是生产方式规模。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提高劳动效率,像生产零件一样地生产水稻,将播种、施肥、灭虫、收割等工序分别委托各专业公司集约化实施,以获得更优质服务和更低廉价格。三是经营规模。规模上去了,就能以必要投入全程控制农产品的品质,以优质优价获得附加值效益及商业利润。而以往,农民无法从流通领域获得利润。

  农民如何参与

  毋庸讳言,规模农业需要高额的前期投入,而普通农民一般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让他们从规模农业中得到实惠。

  在金山廊下尝试规模种田的学者张炎夏建议推行“订单式规模农业”,就是由大型经营企业在播种前与农民签订“订单”,用高于市场普通产品20%到100%的收购价格作为条件,组织农民统一以绿色方式种植农作物品种。

  张炎夏解释说,“订单式规模农业”,与“订单农业”并不相同。一般来说,“订单农业”收购农产品的价格大大低于市场价格(即所谓批发价),因此不能自然形成规模农业。而“订单式规模农业”则反之,因为农民总是跟着价格高的一方走,企业收购价越高,农民越愿意配合实现“规模化”。如此一来,就可以在农民仍拥有土地经营权、不改变“小农经济”体制的情况下,联合千家万户的农民实现“规模农业”的效果。

  还有的专家认为,规模农业的前期投入可采取多方分担模式。比如政府扶持一把,目前本市不少大型农业基地都获得了基础建设的补贴,有的每亩补贴金额达到数千元。这样,能够大大降低规模农业的门槛;还可尝试采取合作社经营的模式,普通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而一些大户或企业以资金入股,用于规模农田的各项基础设施投入,最后,收益也能让农民以分红的方式分享。

  土地规模,不等于农业规模。规模农业,其实包括三方面:一是耕种规模。就是集中大规模土地,通过机械作业、“规模采购”降低生产成本。二是生产方式规模。像生产零件一样地生产水稻,将播种、施肥、灭虫、收割等工序分别委托各专业公司集约化实施,以获得更优质服务和更低廉价格。三是经营规模。规模上去了,就能获得附加值效益及商业利润。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