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非贸易前途无量(下)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 08:58 中国经济时报
——中非贸易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2006年11月上旬,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将在北京召开,有40多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和48个与我国建交的非洲国家外交和负责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齐聚北京。这次峰会的召开,必将为中非经贸合作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双方合作向更为深入和务实的方向发展。 ■于培伟 典型国别举隅 非洲有53个国家,地区间、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十分鲜明。由于政治、经济和地缘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与非洲各国的贸易发展也各有特色。下面,仅以埃及、安哥拉和中非为例,从不同侧面说明中非贸易发展概况。 中国—埃及:埃及是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中同我国建交最早的国家之一。1955年两国签订了政府间第一个贸易协定。1956年初,我国首先在开罗设立了商务代表处,同年5月两国正式建交。1995年3月,两国签订经济贸易协定。 目前,我国已是埃及第三大贸易伙伴国。2005年,中埃贸易出现了新的增长势头,双边贸易额达到21.4亿美元,比2003年翻一番,同比增长36.1%。其中,中方出口19.3亿美元,进口2.1亿美元,中方有较大顺差。我国向埃及出口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轻工、化工、五矿产品及纺织品等;进口商品大类为:大理石、棉花、亚麻、石化产品、铝材、水晶制品等。近年来,我国与埃及在石油服务、石化、电力、交通设施、铁路设施改造、电信等一些领域的大项目合作出现良好发展势头,带动我国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出口逐步增加。为进一步改善中埃贸易平衡状况,我国政府正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扩大从埃及的进口。 中国—安哥拉:1983年1月,中、安建交。1984年6月,两国签订贸易协定;1988年10月成立经贸混委会。 中、安贸易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以石油贸易为主要内容。安哥拉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储量为120亿桶。目前,在安哥拉石油出口国中,中国位居第二,第一位是美国;在中国进口石油的国家中,安哥拉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列第二。2001年到2004年,安哥拉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增长了六倍;2005年,中国从安哥拉购进1746万吨石油,比2003年增加一倍。多年来,我国进口远远大于出口,贸易逆差巨大,但近两年出口贸易也出现逐年增长趋势。安哥拉正逐渐成为我国在非洲大陆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国—中非:中非是非洲较为贫穷与落后的国家之一。中国与中非1998年1月29日复交。复交前,中、中非贸易几乎是空白,复交后两国贸易有很大发展。据我国海关统计,1997年我国对中非的贸易额仅7万美元;1999年增加到400多万美元。目前,在中非市场上,我国的中、低档产品尤其是低档产品具有较大活力。中国制造的收录机、计算器、自行车、缝纫机、暖瓶、仿陶瓷餐具、茶具、床上用品、箱包、小五金、电源插头、插板等商品占据了近半数份额;电风扇、布匹、儿童玩具、机电工具也占有很大份额。近年来,一些高档用品,如空调、冰箱、彩电和摩托车等逐步走进中非市场。上述贸易多数采用转口方式,从喀麦隆、贝宁、科特迪瓦、多哥和海湾国家及欧洲进入中非市场。我国从中非进口的商品主要是木材,年营业额仅50万—80万美元。 中非贸易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总量小。目前,中非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仍很有限。20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已经超过14000亿美元,其中对非贸易仅占总额的2.8%,远低于亚洲(占56.8%)、欧洲(占18.4%)和北美洲(占16.2%)所占比重,也低于拉丁美洲(占3.5%)的份额。非洲53个国家中,同中国双边贸易超过5亿美元的只有13个。另一方面,中非贸易在非洲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也不高,2004年为6.78%,欧美发达国家仍占据着非洲70%左右的进出口市场份额。 二是长期保持顺差。自1965年以后,中国在中非贸易关系中一直保持顺差地位,特别是在1980年代,贸易不平衡现象十分严重。1987年,中国对非出口8.54亿美元,进口仅为1.55亿美元,出口是进口的5.53倍。进入1990年代以后,这一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加大从非进口力度,2005年对非进口额超过了出口额。但整体来看,逆差主要来源于一些资源大国,对多数非洲国家仍然具有较大的顺差。 三是商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尚需提高。目前,非洲的高档进口市场基本上被欧美国家所占据,特别在一些大城市里的金融和商业中心,聚集了许多西方国家和少数印巴人经营的超市、高档商品经销店和连锁商店等。而中国对非出口商品多数是中低档日用品,以及劳动和材料密集型的低附加值机电产品,经营业态也多数是以物资批发和零售兼顾的“华人街”、“中国城”等综合性实体。这种现状导致中低档商品过于集中,给许多“中国产品”贴上了“价廉、低档”的标签,也导致许多质量好的品牌产品无法正常销售。 四是贸易秩序有待规范。近年来在中非贸易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引发贸易摩擦等一系列新问题。自WTO成立到2005年底,中国共遭受来自非洲国家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共计48起,占同期案件总数的6.2%,远高于中非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比重。导致摩擦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无序竞争。个别企业甚至扰乱当地市场价格,引起东道国民间层面的抵制,也损害了中国企业信誉和中国商品声誉。 中非贸易的发展前景与政策建议 2005年,美国纽约帕特南之子出版社出版了由战略学家巴奈特撰写的《行动蓝图:一个值得创造的未来》一书,书中在对2010年—2025年世界大事进行预测时指出,“中国的能源需求带来南部非洲的经济腾飞,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兴起往往会带来如下变化:贸易方式要改变;垂死的工业复活了;外溢效应到处可见。如果中国需要几千万吨铁矿石,那么不仅南非的铁矿业将因此生机勃勃,它还将带来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大发展,并进而增加对火车的需求。从此,非洲将有机会与全球经济联系起来,但发出邀请的不是西方国家,而是亚洲”。巴奈特的这一论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对未来一个时期中非经贸合作的前景预测。虽然现实发展尚待时间验证,但中非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却是毋庸置疑的。 巨大的经济互补性是中非贸易持续增长的前提。中非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一方面,拥有53个国家、8亿人口的非洲大陆市场不但广阔,而且充满机遇。非洲国家普遍存在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很大,其中轻工、家电、电子等产品是需求最大的产品,而这些领域恰恰是中国企业的强项所在。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在非洲大陆将成为畅销产品。机电产品仍将是未来中国对非出口的第一大类。另一方面,非洲有丰富的资源,统计资料表明,全球最重要的50多种矿产中,非洲有17种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这对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中国来说更具吸引力。以石油为例,目前非洲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海外份额油来源地,预计未来三至五年内,中国从海外获得的份额油总量将达到每年5000万吨,其中尼日利亚、加蓬、苏丹、安哥拉等非洲国家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友好的互信关系是中非贸易持续增长的保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非洲是全球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友好合作已经成为“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近年来,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深。2006年1月,中国政府正式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特别强调继续加强双边经贸合作。中国政府还明确指出,愿在条件成熟时与非洲国家或地区组织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并推动双方企业界成立“中国—非洲联合工商会”。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将在北京召开,有40多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和48个与我国建交的非洲国家外交和负责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齐聚北京。这次峰会的召开,必将为中非经贸合作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双方合作向更为深入和务实的方向发展。 不断拓展的合作领域是中非贸易持续增长的源泉。近年来,非洲国家政治形势日渐稳定,经济建设稳步发展,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对许多中国企业来说,非洲市场正变得越来越富有吸引力。目前,中国已有800多家企业在非洲落户,不少企业在非成功开拓,留下了很好的口碑。随着双方经济的不断增长,中非互利合作的领域,正在从单纯的贸易拓展到农林渔业、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通讯、加工制造等各个方面。例如,2005年中国通讯企业华为先后与肯尼亚、津巴布韦和尼日利亚3国签署总额达4.42亿美元的电信合同,帮助非洲国家改善通讯设施;北京输变电公司投资304万美元,在肯尼亚建起混凝土电线杆厂,从此结束了东非国家只有木质电线杆的历史。中国企业还参与在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Lekki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首期建设投资2.67亿美元,预计2年内完成。这些新的合作项目,势必带动中国大量机械设备、机电产品等制成品的出口。 中非贸易的前景是诱人的,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为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中非贸易规模、提升合作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制定规划,做大中非贸易的总体规模。据WTO统计,目前非洲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近4000亿美元,且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根据我国“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3000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应结合中国、非洲各自贸易增长情况,制定未来一个时期中非贸易的发展规划,力争5年内将中非贸易额提高到1000亿美元,在各自贸易总量中占比有所提升。此外,应借鉴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对非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进行细分,确定重点国别。尤其应针对我国的出口商品特点、进口市场需求,结合非洲各国的产业发展、资源禀赋等特色,确定不同国别的贸易重点,力争扩大相关领域的贸易规模,推动中非贸易再上新台阶。 第二,共同发展,重视中非贸易的平衡问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内市场吸纳能力迅速扩大,许多非洲国家希望扩大对中国的出口,促进自身经济增长,缓解贸易不平衡矛盾。我们应积极适应这种新变化,改变以往侧重发展与非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源较丰富国家经贸关系的思路,给予非洲穷国、小国以更多关注,注重未来中非贸易的全面发展。应增加对非洲国别进口政策性补贴的规模,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进口非洲商品。继续完善给予非洲国家的免关税市场准入政策,加大这一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进口企业依法享受优惠关税待遇。 第三,拓展领域,挖掘中非贸易的更大潜力。在货物贸易领域,未来一个时期对非机电产品出口仍将占据较大份额,但中非能源、资源贸易将成为新的热点。非洲地区石油总资源量为233.8 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21.2万亿立方米,到2010年,非洲国家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的比重有望上升到20%。随着近年来中石油、中海油等一批能源公司赴非从事勘探开发,预计未来三至五年,非洲在我国海外份额油进口市场中所占比重将持续上升。在服务贸易领域,中非也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其中,应优先发展电信、旅游、营销、远洋运输等业务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特别应积极推动和扶持国内电信公司开展对非业务,逐步树立中国电信产品标准。 第四,规范秩序,提升中国产品的品牌形象。应重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鼓励在非个体商人成立“中国商会”等组织,通过内在的规范、自律机制约束个体企业经营行为,维护贸易和经营秩序。政府部门应重点打击出口环节的假冒伪劣行为,通过舆论曝光、降低信用等级、取消优惠政策、罚款等各种措施,对违法经营或损害中国产品形象的企业或个体商贩予以惩戒。与此同时,政府应为国内的优质产品、品牌产品出口营造更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通过高层互访、展会等各种平台,帮助企业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并在金融、保险等领域提供更多的优惠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入非洲被西方垄断的中高档市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