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有个华人酋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 01:44 北京商报

  

  “我们从《八十天环游地球》上浏览过她的广阔,在《乞力马扎罗的雪》畔领略过她的神秘,在《Discovery》里欣赏过她的多彩。”当王文明谈论十几年前的非洲国家时,似乎是在谈论一个非常遥远的国都。

  1990年从北京到非洲,时任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商务处外交官的王文明还必须通过乘坐铁路的交通方式。“现在,埃及航空公司已经开通了直航,只需要15个小时就可以从北京到开罗,这样的便利条件对发展非洲旅游产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激发起中国企业家投资当地旅游产业的激情。”我这个酋长相当于县长

  

  

  讲述者:胡介国

  尼日利亚总统顾问、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理事会顾问、非洲惟一的华人酋长,他的头衔就像中非两国的纽带。20多天前他回到了上海,11月3日将来到北京作为尼日利亚代表团的成员参加中非论坛,10月31日,他在电话里向记者讲述了在非洲30年并成为非洲惟一的华人酋长的传奇经历,以及在投资酒店的创业故事。

  踏上非洲寻父之路

  上世纪70年代,灼热的太阳肆虐在地中海以南的非洲大陆上,赐给这个地方美丽神秘的热带丛林,也给这里的人们黝黑的皮肤。那是一个不流行出国也没有“海归”的年代, “中国热”风暴还仅是蝶翅下的清风,力量不大但有所预示。

  20几岁的胡介国是1972年毕业的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下乡锻炼时成了中学教师。胡介国的父亲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经香港去了尼日利亚,早期在非洲做纺织生意的商人不多,但胡介国的父亲确实非常成功。

  胡介国去非洲的念头与日膨胀。因为,那里有他的父亲。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突然有了政策:海外有影响力的华侨可以把子女接去继承事业。于是,胡介国成了新中国第一批出国的“华侨”。

  1978年,胡介国来到非洲。尼日利亚的太阳出奇毒辣,即使在清晨也足以把脸晒暴皮。街道上可见头顶食物的妇女,即使东西很重,她们也能婀娜地走来走去。令他吃惊的还不止这些,这里到处都是高速公路,高架桥横亘在头顶,到处都有彩电……

  尼日利亚是产油国,许多人有着颇丰厚的收入。早期去过那里的商人都知道,1978年的尼日利亚比中国先进。

  胡介国没有顺理成章地子承父业做纺织生意。“我更喜欢对着人,而不是机器。”他这样说。1982年的时候他只身去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酒店管理。

  在非洲中国菜比西餐还高档

  早在尼克松访华后,中国菜、中国茅台的流行风就开始从美国蔓延到全世界,非洲人也逐渐对此充满向往。

  4年后,胡介国学成归来。“中国热”的旋风刚席卷了全球,那时在非洲已经有一些中餐馆,但大多是些前面店堂后面厅堂的夫妻小店。

  非洲以种植业为主,习惯吃米饭。中国菜很自然地征服了非洲人的胃口。有些地区的非洲人民保留着用手抓饭吃的习惯,另一些欧属殖民地地区习惯用刀叉。胡介国想:他们将来会用筷子吃饭。

 王晓然 刘亚力/文 王晓莹/图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