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任伍的学术自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 08:40 新浪财经

  1954年12月,我出生于湖南邵阳县一个偏僻的农村。说来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在中国大部分乡村都已经通了公路的今天,我的家乡至今尚未通汽车。我的父母都是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不会认的“睁眼瞎”,他们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送我读了小学、初中、高中,上了中师,进了大学,接受了23年的正规教育。1994年6月,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做“教书匠”。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商科教育分会常务理事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学科组成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还担任《改革》杂志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太平洋学报》、《首都经贸大学学报》等多家学术刊物编委,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其他社会兼职10多项。承担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10多项,获得北京市、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各类优秀成果奖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化与中国”、“全球化与政府效率”等。

  我生性耿直,木讷于言,拙于人际,天赋不高,勤奋为本。一生无多爱好,唯有读书坦然。自1981年大学本科期间在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经济科学》上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开始,截至目前为止,发表了学术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12部。为了养家糊口,也出版了一些“垃圾”。我秉着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生准则,希望能够在科研领域中,说自己想说之言,做自己想做之事,不人云亦云,不追风赶浪。我的一些见解并不成熟,有些也是一管之见,甚至与学术界一些老前辈的见解相左。但我想学术研究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才有生气,理论才能发展。我决不想通过赶时髦、追浪头的方式来为自己出名,也更不想哗众取宠,故弄玄虚。虽然我并不是那种“板凳一坐十年冷”的耐得住性子的人,但我确实希望踏踏实实的生活,希望通过扎扎实实的“作学问”来维持我的“饭碗”,赚取我的衣食俸禄,报答我的职业岗位,寻得自我心灵的慰藉,良心的平和。因此,应当说,我的见诸铅字的研究成果,大都是自己心灵的表白,是研究问题的必然结果。故在自己的成果中,有自己满意的作品,也有被社会公认的“创新”成果,但缺乏具有“轰动效应”的“精品”;获过多种奖励,承担着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但均未产生过“重大影响”。此两项遗憾,有可能会伴随吾之终生矣。

  我是学经济思想史起家的,以前发表的大量论文和著述都是与经济思想史有关。应当说,我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是小有建树的。但以后因为工作的需要,专业反复变动了多次,辛苦异常。但我始终认为,学问是相通的,有坚实的基础,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自认为是勤奋之人,自知天分不如人,教养不如人,但我也深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故每时每刻都不敢怠慢,希望以勤补拙。秉着这个目的,我执着地在书海中遨游,除了正常的教学和行政工作及有限的观棋自娱之外,我常常入夜1点关灯,清晨闻鸡起床,以苦为乐,聊以自慰。我能够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一点成就,这完全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报答,同时也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一个道理:汗水不会白流,心血不会白费,付出了汗水和心血,终将会获得报偿。

  我的科研历程还告诉了我,要想获得一点成就,坚持不懈是十分重要的。有一个小故事说: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开学第一天时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做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人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80%。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些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大哲学家的柏拉图。这个简单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困难的事也是坚持。万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坚持起来更难。坚持是成功的秘诀。人没有什么事做不成,能够做成事和做成大事的人很多,问题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的人很少。做学问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勤奋和不怕坐冷板凳,成功者是带着勇气、毅力与坚韧去追求成功的。

  作学问不仅要坚持,更要专心致志。《庄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孔子到楚国去,途径一片树林,看见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在用竹竿粘蝉,一粘一个准,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孔夫子看得目瞪可呆,难道遇到神人?一打听,老人说:这不奇怪,我练腕力很久了,开始是用一个球,到能把两颗粘球垒在竿头,蝉能漏掉的没有几个,后来到能垒上5颗粘球时,就跟拾东西一样,蝉一个也逃不了。你看我,站如树桩,手如枯枝,虽然天地之大,万物之繁,我心中只有蝉翼,不转身,不顾盼,我能粘不住蝉吗?这就是“专心能致万物”的道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不专注于一个既定的目标,今天做生意,明天开公司,后天又考外语准备出国。东一榔头,西一锄头,这山望着那山高,根本无法专注于一个方向,就很难做出成果。古人云:“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铁车能负重,过河不如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作学问就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面,攻己之长就如虎添翼。如果今天这样一下,明天那样一下,不但自己精力上跟不上,即使年富力强,也会浅尝辄止,成就不了大气候。综观古今中外成就大学问的人,那一个不是因为“痴迷”和“傻劲”而做出大学问的呢?那些喜好追星追王、容易移情别恋的“聪明人”是做不成学问的。我此生选择了作学问,就没有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过,只能直至现在,我仍我心,不管前头是繁花锦绣,还是荆棘遍地,是一马平川,还是悬崖峭壁,义无反顾。惟有提起父母、家人和朋友,心里只有辛酸和苦涩。

  作学问还要有淡泊名利的心境。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人奔忙,为钱为名为利。有袅袅香烟飘过,有温柔浪潮涌来,有灯红酒绿,有罗裙婀娜,有财富耀眼,有权势灿烂,谁个不动心,那个不多情。与做学问这种苦差事比较起来,当然前者更加有吸引力。但是,人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人类有非常复杂的需要,将这些需要归类大致有15大类300多种具体欲望和价值取向。它们分别是好奇,学习的欲望;食物,吃的欲望;荣誉,希望遵照某种行为准则;拒绝,害怕被社会排斥;性,性行为和性幻想的欲望;体育运动;秩序,日常生活中达到所希望程度的组织性;独立,独自做出决定的欲望;社会交往的欲望;家庭,与亲属在一起的欲望;社会威望,渴望获得地位和受到肯定的欲望。很显然,有形的物质欲望并不会像常人所想的那样通往幸福。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桑德斯博士通过测试后以科学依据证明,购买豪华住宅、

赛车和名牌服装不但没有通往幸福,反而会导致坏情绪。金钱和购物不仅不能帮助人们战胜沮丧情绪,反而会导致沮丧,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加重这种病态心理。正如现在很多人认识到的,金钱能买到婚姻,但买不到家;金钱能买到床,但买不到甜美的睡眠;金钱能买到阿谀奉承,但买不到人们由衷的尊敬;金钱能买到
美食
,但买不到食欲;金钱能买到搭档,但买不到朋友;金钱能买到妻子,但买不到爱情;金钱能买到音乐,但买不到感受。因此,做学问没有淡泊名利的心境,无论如何是做不好的。苏东坡赞美西湖诗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如此,西子如此,每个人的人生也应如此,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浓淡相宜。该浓时,就浓他个轰轰烈烈,全身心地干事业,闯天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乱石穿空,惊涛拍浪,卷起千堆雪”;该淡时,就淡他个心如止水,沉稳恬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啊,利啊,权啊,势啊,都当它身外之物,过眼烟云,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冲破名缰利锁的羁绊,怡然自得。如果终日沉迷在享受和满足,迷惘、困惑、躁动和人生的情感欲求之中,为名所困,为利所扰,就根本无法清静自己的心,无法有自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谈何作得成学问。人生贵在真,平平淡淡才是真,没有这种心境,是做不得,也做不成学问的。

  当然,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度过这短暂一生时光的并不仅仅只有学问。学问对于一个人来说仅仅只是一生中的调料,在形形色色的物质消费中它最多是一种精神添加剂,只是让生活过得更有意思、更丰富多彩而已。因为对每个人来说,物质是有限的,财富不只是金钱,友情、亲情和学问都是财富的一部分。最有财富的人,不但物质上丰富,不但满足了物质上的需要,衣食无忧,而且还富有人情味,有朋友,有家庭,有学问,精神上充实,有寄托,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富有。财富与幸福连在一起,幸福是最大的财富,最幸福就是最大的财富。正如一个哲学家对人生的注解所言: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后悔”。对于一个人来说,年轻时做学问要和对待人生一样,一定要“不犹豫”,这样后半生时就不会感到“后悔”。

  我已入“知天命”之年,青春年华消逝,美好岁月、浪漫情怀不再,留下的更多是恐惧、害怕和不安。然而,岁月如歌,我将把自己看作一杯“乌龙茶” ,经历了岁月磨炼,开始磨炼岁月,事过千万,现在需要细细品尝人生,回味过去,回味读书,以就再造心境,采撷思想的精华。细细回味,畅然有了不受名缰利锁束缚的自由。明代于谦说过,“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回味出读书的悠然、超然、淡然的好心致,才能品出书魂、书香、书韵。有人提出,读书最好是进入边缘状态,既能深入其中,钻之弥新;又能找回自己,冷眼旁观。实现这一目标,回味乃是良方。回味像吃豆腐干,咀过来嚼过去,临了吞下细细的香末,余味无穷在口中。回味是一种杂糅、磨合和交流的手段,在各种风格与精神资源之间反复咀嚼,思维更饱满,精神世界益发丰富。杂食有益于健康,杂读有益于人生,世上的书五味杂陈,回味中寻觅种种别样的滋味,掺和着品之尝之,人世间的风雨烟尘全在其中。回味妙不可言,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住泪眼婆娑,激愤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回味是一种境界,学会回味读书,也就学会了回味人生,完成了生活的积累、势能的积蓄、思想的积淀,如此,则可参悟天地,洞察世道。

  学问和人生是有很密切的联系的。在我看来,人生是短暂的、暂时的,与悠长的历史长河相比,人的一生实在算不上什么,但一个人的学问和声名却是长期的、永远的。古往今来,诸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歌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李白、杜甫、白居易、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等名流大家,无一不是“肉身无百年,文章千秋在”。父精母血,天地造化,赤条条来,空荡荡去,轻松自如,干干净净,最是快活。尽管人世间有很多能够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他们翻天覆地,风风火火,辉煌得很,耀眼得很,但与永续的历史,长存的光阴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鉴古度今,量人思己,没有什么功名和利禄放不下的。我并非高尚君子,并非与世无争,并非不喜功名,并非不爱钱财。然此生已经过去大半,美好季节不会再来。今日有缘,看似有点小成绩,但来日无多,竞争力日弱,挑战大于机遇,还须无疾病之虞,无灾祸之忧。因此,平凡工作,安稳生活,有个好心情,有个好身体,安安心心地读点书,写点书,作点所谓的“学问”,这就是我后辈子最大的心愿。切不要以为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实际上,我是一个非常有进取心的人。从非常偏远的一个山沟沟里考到北京上大学,又在首都安家落户,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成为首都北京居民;由一个父母是地地道道的文盲、没有任何聪明因子、没有任何关系背景的“土得掉渣的土老冒”,成长为一个经济学博士,一所重点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没有进取心是说不过去的。只是人海熙熙,世事攘攘,苍茫之中,看得透了许多。再加上如今年龄慢慢大了,精力差了,记忆力弱了,竞争力确实不如人了。这一点“不服不行”。鉴于此,我讲“政治”一点,只希望“国泰民安,心宽体健”。

  我个人的日子是艰辛和乏味的,周围的人可能并不十分了解我的寂寞和枯燥。应当说,我把我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献给了我的“工作”和“学习”。朋友们看到的是我在外面的工作景象,似乎我是一个喜欢喧嚣生活的“入世者”。确实,我在工作上是一个“急性子”,干什么事总想一下子把它干好干利索,干出成就干出实效。因此,我讲究工作效率,讲究节奏快,雷厉风行,不愿意拖拖拉拉,疲疲踏踏。但在内心深处,我却是个孤寂者。我生性固陋,反应迟钝,忠厚而无用,实在而寡合。好说者谓之为“坐得住冷板凳”,直言者斥之为“不合时宜”。一生喜欢寂寞,眷恋篱下谈天,闲话桑榆,喜欢邀二三志同道合者,观棋自娱,谈天说地,闲侃风雨,戏言山水。我出身农家,信奉返璞归真,崇敬“出世修行”,贪恋草木虫鱼,丽雅的螳螂,静逸的螵蛸,蟋蟀的鸣啼,青蛙的鼓音,恬静的乡村生活,古老的风俗民情,醉人的草鲜花香,使我爱恋,使我忘情。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会忘掉喧嚣都市的烦嘈、利禄,沉居到某个荒郊僻野的草棚木屋之中,去体会“世外桃源”的幽香,享受大自然的静逸,寻找人生的真性情,渡过佝偻烦扰的后半生。

  学问人生,虽未遍体鳞伤,但也元气大损。常在校园的曲径小道上相遇昔日崇拜的学问师长,见他们拐杖踟蹰,言语嗫嚅,全不见过去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不禁苍凉顿上心头。此情此景,常常又抵消了我在教学科研道路上的遗憾和惆怅。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低头怡然自得,昂头伤痕累累;进一步独木小桥,退一步海阔天空。每每想起做学问的苦涩和辛酸,也总想“回头是岸”,脱出“苦海”,但等退休时,悠然见南山。但转眼之间,内心空空,若有所失,放不下学生,放不下学问,教书授徒之余,仍想“扬鞭奋蹄”,希望每年有新的、较高品位的成果问世。“山野出身”能有今日,感恩戴德之心不可无,感谢所有的师长、朋友、同事,还有那些熟悉和不熟悉的人!感谢世界!感谢一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