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消费大国争夺石油定价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 03:44 深圳商报

  原定于本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日、韩、印五个能源消费国大会,成了一个“根本就没有召开”的会议。虽然没有具体的时间表,但是这五个能源消费大国的“合作”之势却是明白无误。

  由中国发起召开能源消费国大会,这是中国在国际油价博弈中发挥主动权的表现。事实上,除了寻求一个更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在高油价时代已经多管齐下,尤其是在石油定价权的争夺中已经加大了中国因素的影响力。

  在油价干预这个敏感问题上,代表生产者的欧佩克组织拥有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就以有意联手的五国为例,所消费的能源总量已经占了全球的一半。在近两年高油价的逼迫下,主要消费国联合起来建立起统一机制,与资源国展开对话,这将有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作为新兴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积极充当核心成员,这种少有的积极姿态表明了中国强烈参与油价博弈的决心。毕竟,掌握了规则的制定权也就掌握了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主动权,中国需要这样的主动权。

  国际合作只是大国参与油价博弈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博弈在于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应对波动。

  随着油价的下滑,关于中国何时建立石油储备的争论又见诸报端。这其实有着明确的政策指引,早在2001年3月,“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维护国家

能源安全”就白纸黑字体现在“十五”计划中。根据时间表,中国将在2010年前初步建立起石油战略储备。

  石油储备的理论设计包括应对能源供应中断、影响价格变化两个方面。事实上,各国建立石油储备更大的意义在于抑制投机力量。日本目前的石油储量大约在160天的用油量,这直接保证了日本在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避免了国内油价波动。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同样是在国际原油期货价突破每桶50美元的背景下推动。

  和石油储备相比,上海石油交易所的重新开业并不引人注目,这个重生的机构有着一段令人惋惜的历史。中国1993年在上海推出石油期货交易,交易品种有大庆原油、90号汽油、0号柴油,一度成为继伦敦、纽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石油交易所。但是1995年国家对石油实行政府定价后,石油期货交易随后告停,中国也失去了依靠期货市场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可能,将定价权拱手相让给新加坡。

  原上海石油交易所所长杨景民分析认为,虽然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占到全球的2%,但在国际定价机制里连0.1%的权重都没有。随着高油价到来,期货市场的作用重新显现。2004年8月,燃料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次年日均交易7.6万吨,今年更增至11万吨,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反映中国燃料油市场供需状况的“中国价格”,对新加坡价格形成牵制。上海石油交易所的成立则进一步建立起自己的市场价格标杆,进而影响远东甚至国际市场的实际交易价格。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上海石油交易所无疑是中国石油期货交易市场的过渡,中国开始争夺石油的亚洲定价权。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