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电影非要跟着国外大片“赶集”?(影·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 01:29 人民网-市场报

  

张艺谋拍《英雄》

  耗资2.6亿元

张艺谋拍《十面埋伏》

  耗资3.1亿元

陈凯歌拍《无极》

  耗资3亿元

冯小刚拍《夜宴》

  耗资1.2亿元10月劲刮“中国风”,

  国产影片终于觉醒?

  20日,第11届韩国釜山电影节刚刚落下帷幕,本年度最后一个A类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就将于本月26日开幕。日前,组委会宣布了入围竞赛单元的完整名单,《十三棵泡桐》、《考试》和《狗咬狗》3部华语影片获得竞争本届“金麒麟”大奖的机会,而在其他官方选片单元中,还有近30部华语影片入围。而在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国产影片《疯狂的石头》被选为本届电影节的闭幕影片,5000多张电影票66分钟卖光,被组委会惊呼为“罕见”。

  除了电影节,近几天国内影院也上演了一场标准的国产电影秀。“十一”黄金周期间,《宝贝计划》和《夜宴》联合制造了一个国产影片的高潮;国产电影更是借着“优秀国产影片展映月”的东风,出现了扎堆上映的现象。

  记者10月20日在北京几家影院看到,这一天同时上映的新影片包括八一厂的巨制《我的长征》、国产动画片《西岳奇童》、法国纪录片《白色星球》、法国影片《幸运搏击》,还有被称为藏版“哈姆雷特”的《喜玛拉雅王子》,仅仅一天便5片相搏,再加上17日上映的威尼斯获奖影片《马背上的法庭》、中美合拍片《双镖》,19日上映的彭氏兄弟的恐怖片《妄想》,短短几日,如此多的影片扎堆上映,而绝大多数都是国产影片。中国电影终于崛起了?采访中,业内人士却给出了并不令人兴奋的答案。

  北京新影联院线负责人高军表示,中国电影市场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便是当国产影片与进口大片遭遇时,往往缺少优势。于是,展映月给国产影片提供了一个好的亮相机会,并且“扫清障碍”,将进口大片挡在门外。这样的设想是好的,但也因此造成了过于“扎堆”的现象。片方虽然理解“展映月”对于中国电影保护的良苦用心,但对于这种拥挤显然也无能为力:“就像早高峰只有这一趟公共汽车,挤成相片也得上去。”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些影片虽然得以亮相,但“也许仅仅是分一杯羹而已”。

  “夜宴”再度成“晚饭”,

  为何恶搞比大片更受注目?

  从《英雄》、《十面埋伏》到《无极》,再到《夜宴》,中国最具票房影响力的3位导演,悉数完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古装大片。而也是从《英雄》开始,这3位给中国广大影迷带来过无数欢笑、为自己赢得无数赞叹的名导,被推上了大众舆论的风口浪尖。

  “看过《无极》后,我对国产大片就不抱什么期望了。说实话,《夜宴》的影片简介也没让我觉得能好看,但想着冯导对故事情节和台词的把握应该没问题。不是还有葛优吗?凭他的喜剧天赋,肯定能把腐朽化为神奇。没想到,看过电影后我发现自己已经完全不知道什么是‘腐朽’什么是‘神奇’了!”这是一位刚刚看过《夜宴》的观众向记者表达的观后感。记者在北京东方新天地影院门口对影迷进行随机采访时发现,如果说《英雄》的恢宏的画面色彩还能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那么《十面埋伏》中能得到交口称赞的只剩下牡丹阁中的舞蹈片断。再到被生生恶搞成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无极》,一位接受采访的影迷开玩笑地表示,他现在已经可以接受《晚饭》里的“真相大揭秘”了,“真难想象《夜宴》是以前导演过《天下无贼》、《甲方乙方》等经典影片的冯小刚拍的,难不成真是被逼的?”

  虽然有人对越来越泛滥的恶搞现象作出了“集体精神抑郁”之类的定义,但不容否认,公众对于目前部分国产大片“有大片之名无大片之实”的普遍观感,是恶搞频发的主要诱因。大制作的概念流行不过几年,以国内现有制作水平,拍摄不出比肩好莱坞的电影,情有可原。但国内导演的好大喜功,使得大片在他们手中变了味儿。不拍摄一部投资过亿的电影就不是顶尖导演,不在国际电影节上拿一回奖就算不上圈内领袖,在工具主义和个人利益的驱使下,拍出的东西形式空洞、内容乏味,空有大片的架子,看不到大片的气势。另一方面,虚假宣传和刻意造势让观众对大片产生了厌烦心理。实际上,除非是惊世之作,谁都没法承受住这么高的期待值。一部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要凭借导演的审时度势和丰厚学识。若想顺便票房也丰收的话,得走进观众中间了解一下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一味阐述高深理论,固执地把电影当成体现个人实力的实验品,无疑会自绝于电影欣赏水平日新月异的观众。

  摸着“石头”过河,

  低成本也可有大动作

  谁是今年上半年国产影片票房冠军?《疯狂的石头》以1000万元的票房成绩给出了最出人意料的答案。如果一部电影能让你笑到把手拍疼、笑到流出眼泪,有没有明星还真的那么重要?如果一部电影能实实在在地讲好一个故事,有没有眼花缭乱的特技还真的那么重要?作为一部“无名导、无明星、无特技”的典型“三无”影片,成本不过300万元的《疯狂的石头》为国产电影趟出了一条新路。

  中国人口众多,文化产业理应有很大市场。然而中国电影业和电影市场的表现,却与这种一般判断相差甚大。内地电影市场的潜在价值高达200亿元人民币,还有预测称,中国的电影市场容量5年内可突破50亿元。但事实是,全国院线的每年票房徘徊在10亿元以下,表现差强人意。如果说这几年寥寥几部大片对电影市场确实产生了影响,那么它们的“成果”也仅仅是在新一轮进场的影视投资公司、国外基金经理什么的新投资人心中打了一针鸡血:投就投大的,全球分账,进主流院线。“1000万美元以下的,上房不带剑的,叫人瞧不出咱们从前心里其实挺狠的,不叫电影。”(王朔语)

  一方面,对于“石头现象”,目前已经有中国电影家协会之类的专业机构专门对它展开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提出,《疯狂的石头》开创了中国电影新的类型片模式,无论在口碑与票房上都取得了标志性的成功。另一方面,“大片”领头人张艺谋近期也对媒体表示,尽管自己已经成为“金字招牌”,但依然觉得每次拍大制作电影的压力很大:“任何人拍一个大制作都会有压力,你一定要让它的成本收回来——固然这不是导演的责任,但我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责任感,投资人要从朋友的角度互相支持,尽量不设法让它超支。第二,尽量在不损失你个人艺术个性的同时去考虑一下投资收回的问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正如张艺谋所说的:“大片不可能是惟一的出路。中国电影是一个广阔的环境,我们讨论中国电影都是站在自我的角度上、从个人的意志来谈的,但是它是百花齐放的。一个国家的电影,包括它的电影市场,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和各种各样的空间,那才是完整的。”

■ 本报记者 王立嘉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