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专家:储蓄存款不断猛增将必然导致消费增长缓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 09:08 中国新闻网

  

专家:储蓄存款不断猛增将必然导致消费增长缓慢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迫使人们抑制即期消费。中新社发 冯磊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10月26日电 目前,中国城乡居民储蓄率多年居高不下成为经济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何平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专访时指出,储蓄存款不断猛增,居民消费却相对疲软,必然导致消费增长缓慢,影响未来积累的进一步增长,不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何平指出,居民储蓄的过快增长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失调。相关数据表明,1993年到200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储蓄存款的比例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12年之间,由1993年的0.830下降到2004年的0.451。如果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储蓄存款的比例来代表消费与积累的比例的话,可见中国消费增长过慢,积累过度的严重程度。12年间的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大多低于同期储蓄增长速度。

  何平认为,中国目前消费对GDP的贡献率相对下降,经济增长愈来愈依赖于投资和出口,投资的贡献率在上升。如果过分依赖投资来拉动经济,长期之内总供给的增长快于总需求的增长,生产过剩的情况便会更趋严重,宏观经济将严重失衡。

  何平表示,储蓄激增不降,还会给银行经营带来压力。他指出,2005年末,商业银行储蓄存款达14万亿元。同时,金融机构人民币存差与存款余额之比很高,每吸收100元存款,商业银行就有47元滞留于银行间市场或中央银行。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和以不断增高的居民储蓄为基础的银行流动性过剩,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严峻考验。

  谈到居民储蓄居高不下的原因,何平认为,除了中国居民量入为出,节俭开支的传统影响之外,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一些矛盾日显突出,强化了居民对储蓄需求的预防性动机。

  首先是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迫使人们抑制即期消费。随着医疗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推进,城镇居民将承担原来由单位负担的养老医疗的费用,预期的未来支出明显上升,以致居民倾向增强,相应地减少即期消费。在农村,农民仍然以家庭保障为主。而家庭的养老压力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和家庭的小型化日益增大,农民为筹措未来养老资金,不得不省吃俭用,增加储蓄。

  其次,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人们的教育负担过重。中国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远低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5%的世界平均水平。基础教育中,部分农村中小学经费严重不足,依然向学生家庭摊派各种费用;在城镇,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转校和课外辅导支出不菲。高等教育中的收费改革,收费标准高,许多城乡居民家庭难以承受。子女教育支出占城乡居民收入的比重较高和支出增加,必然促使人们提前储蓄以备上学支用。

  还有住房制度改革促使人们进行长期的住房储蓄。1998年中国福利分房制度取消以来,住房商品化迅速推进,

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而货币化房改的制度安排粗疏滞后,购房支出在居民总支出中占比越来越大。这直接表现为工资制度改革滞后,购房支出的增加没有相应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予以保障。职工收入增加落后于购房支出的增加。这样,居民为改善居住环境,不得不进行长期的购房储蓄,压缩即期消费。

  最后,可供选择的金融资产形式单一,是居民的金融资产积累集中的选择居民储蓄形式的金融生态根源。

  何平认为,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便促成了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居民储蓄无论在利率上调抑或下调的情况下,都持续大幅上涨的局面。

  何平指出,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出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的有效措施,确立以消费增长带动经济增长战略从源头上减少居民储蓄强劲增长的动力。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低收入者收入。在收入分配上,防止农民税内负担减轻,税外负担加重。用税收手段,控制部分城市居民收入过快增长。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提高城镇低收入群的收入。同时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预期。此外,规范教育收费标准,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真正实现免费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防止过高收费。完善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制度,调节住房供求结构。加大廉租房的财政投入和建设,增加中价位,中小

户型住房的供应。

  完善中国金融体系和健康的资本市场,加快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就中国银行体系而言,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要大力开拓金融产品的创新,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如结构性存款、货币市场基金等。据此主动应对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第二,切实发展健康的资本市场,鼓励商业银行的合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第三,大力发展

理财业务,推动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的创新。通过各种资产管理产品的吸收,转移客户的部分增量存款,分流部分储蓄存款。(刘发志 尹 婕)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