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名茶进京摆擂台
"坦洋工夫"叫板立顿红茶
为发展绿色生态茶而建立的有机茶园生产基地。
⊙本报记者柯丽芬
金秋十月,龙盘虎踞、群雄并起的茶叶市场再起烽烟:本周六,应中国名人工委之邀,"坦洋工夫"茶将走进人民大会堂,向人们展示经典名茶的非凡品质。"坦洋工夫"茶出自具有千年产茶历史的福建省福安市,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当今国际茶业市场主打的是"红茶",约占茶叶总贸易量的75%以上,"坦洋工夫"此番进京,放言敢与立顿红茶等国际名茶比质量,并将锐意拼抢国际市场,挑起"国茶贸易大梁"。福安市委书记陈家东说:"早在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就以色艳香浓、鲜醇清甘,与贵州茅台酒同时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其产地福安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有'中国茶叶之乡'美誉。福安市将合纵连横,每年举办一届'海峡茶博会',大力推进坦洋工夫茶的产业化和国际化。"
"丹桂飘香"打动连战夫妇
2005年5月,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代表团首次访问大陆,一举一动举世瞩目。访问团到北京老舍茶馆品茶听戏,连战和夫人品尝福安生产的"茉莉针王"盖碗茶和"丹桂飘香"特种工艺茶,一朵雏菊大小的茶块,放入玻璃杯中,沸水冲之,如奇葩初绽,美不胜收,啜茶入口,茉莉、丹桂香气充盈口鼻。见惯世间名茶的连战夫妇,禁不住赞不绝口,临行前,这种工艺茶作为礼品被连战带回台湾。
当年10月,福安工艺茶走进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专场鉴评会,备受瞩目,当场被国宾馆选为国宴用茶品种之一。
福安工艺茶,就是"坦洋工夫"茶的分支品种。福安市委、市政府趁热打铁,联手十多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坦洋工夫"茶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保护,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证明注册商标,联手打造"坦洋工夫"品牌。同时,还专门成立了以福安市委书记陈家东为组长的茶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定下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一年的努力很快见到成效,将于2006年10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的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茶新闻发布会",被福安全市上下当做大事,在福安街头,许多普通市民议论纷纷:"百年老字号'坦洋工夫'就要进京啰。""市领导在电视里说了,要在全国各大城市去展示我们福安茶乡的新风采。"
据民俗学者李健民考证:福安产茶历史源远流长,史料记载可追溯至隋唐时期,到了唐代已有"比屋皆饮"的习俗,入宋又盛行"斗茶",出现了"茶马交易"、"茶马互市"的方式,以后历经元、明、清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得到发展,并开始对外贸易。
新中国成立后,福安由单一生产红茶逐步向多茶类方向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茶区群众创制成功富有地方特色的"明前毛峰"等名优茶,名噪国内;进入90年代以来,福安通过大力调整茶业结构,形成了以绿茶、花茶为主,"坦洋工夫"红茶、工艺茶、乌龙茶、白茶等多茶类的生产格局,成为我国第二大茶叶主产县市和全国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并赢得了国家林业部授予的"中国茶叶之乡"的美誉。
名人工委助力百年名茶
放眼今日国内外茶叶市场,正是群雄逐鹿、名品辈出的时代。全球茶市场的老大、联合利华旗下的立顿茶叶眼下已经全面进军我国茶叶市场,除了传统的立顿红茶之外,还将全面进军绿茶和花茶两大市场,目前已经在全国30多个省会和重点城市全面布局。
反观茶的发源地中国,由于历史原因而导致的不重视品牌发展,致使2002年,我国出口茶叶25.23万吨,每公斤出口平均单价1.31美元,这一价格比印度茶叶低四成,比斯里兰卡茶叶低六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
红茶的发源地也在中国,但毋庸讳言,中国的红茶品牌这些年落后了。"洋坦工夫"以红茶起家,虽然眼下形成了绿茶、花茶、工艺茶等品种齐全的产品链,但红茶仍然有着独特的优势。
福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红色历史,使中央有关部门高度关注这一地区的发展,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就是积极行动者。这两家机构上世纪80年代由叶剑英元帅倡议,姬鹏飞、叶选平等领导人组建,旨在形成一个联络海内外知名华人、广交朋友的高规格、高品位公益社团,服务名人、回馈社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他们组织会员义演、字画义卖和捐赠活动达34次,将善款用于扶贫、赈灾、建希望小学。自1988年举办首届中华名人艺术节至今,中华名人协会已在北京、广州、香港、澳门、曼谷等地先后举办过七届中华名人艺术节,为社会公益事业募集善款,目前他们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榜样公益系列活动"。
10月21日,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与福安市委、市政府将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携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财力、物力、人力和智力的投入,深度挖掘当地具有悠久历史的"坦洋工夫"茶的文化传统,加强对坦洋茶叶原产地的保护力度,以规范坦洋工夫茶的标准化管理,明确其品牌定位和整体规划,全面提升其品牌形象,从根本上提高福安市41万茶农的经济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3万福安茶商四海夸茶
陈家东认为,福安倾力打造"坦洋工夫"茶,更有得天独厚的茶叶品质和已成气候的茶产业为其奠定基础。3万多名福安茶商走南闯北,甚至远赴俄罗斯等国家经营茶叶。上海天山茶城、北京东郊茶城、济南茶城、太原中奥茶城等一大批由福安籍茶商开设的茶市、茶庄,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打开了一扇扇展示福安茶乡风采的窗口。
福安现有茶园面积30万亩,全市23个乡镇(街道)、447个行政村几乎村村产茶,年产茶叶2.43万吨,毛茶产值5.1亿元,茶叶商品总值11.32亿元,惠及41万茶农。以茶叶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已成为福安继电机电器、船舶修造之后的第三大主导产业。如何让茶叶产业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福安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提出茶业发展的"五个一"工程,即建设一个海峡茶都、建设一个茶叶加工园区、每年举办一次茶博会、每年种植优新茶树良种一万亩、打造一个茶叶品牌,吹响了福安茶业全面、持续发展的号角。
茶业发展,品种结构调整首当其冲。建国以来,福安依托福建省茶科所设在当地等优势,先后培育和引进国家级和省级茶树良种40多种,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茶树选育和繁育中心。近年来,经过不断摸索、实践,"良种机械"的福安茶业结构调整模式孕育而生,茶叶生产实现了从"粗采滥制"到"精采细作"的跨跃。
改良了品种之后,福安便在茶叶精加工生产上做足了文章。全市现有年加工能力200吨以上的茶叶骨干企业20多家,年出口茶叶4000多吨,产品热销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今年以来,福安市城湖茶叶有限公司斥资500多万元引进的全省先进的全自动茶叶出口生产线、精制生产线,台湾三清制茶有限公司投资的福安首家台资茶叶合作项目先后在王家茶场落地投产,面积230亩的"中国海峡大茶都"也已全面动工建设,面积150亩的茶叶加工区前期建设正在顺利推进,福安茶叶加工生产如虎添翼。作为全国第一批创建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的基地,福安更是严把茶叶种植、生产质量安全关口,制定发布了《绿茶综合标准》、《坦洋工夫红茶综合标准》等省地方标准,率先成立了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并获得了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
福安市并不满足于现状,眼下更制定了"坦洋工夫"茶四大发展方略:一是分期分批进行换种改造,加大名优茶生产;二是创建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依托茶叶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标识,并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将基地原料产品申请绿色食品认证;三是推进海峡大茶都和茶叶加工区建设;四是大力打造茶叶品牌,提升产业知名度,以"坦洋工夫"品牌为龙头,引领和发展与有机、绿色、无公害相结合的系列"坦洋工夫"生态茶。
■链接
坦洋工夫茶
主打产品是坦洋工夫红茶,也是福建的著名特产。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881─1936年)的50余年,坦洋工夫红茶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担。坦洋街长1公里,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远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当时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产量锐减。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
坦洋工夫红茶外形细长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味清鲜甜和,汤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光滑。其中坦洋、寿宁、周宁山区所产的工夫茶,香味醇厚,条索较为肥壮,东南临海的霞浦一带所产工夫茶色鲜亮,条形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