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创业记:在非洲办农场,苦甜动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 11:23 新华网

  ■聚焦中非合作论坛

  王驰夫妇放弃国内工作,来到赞比亚起早贪黑。当他们的农场已初具规模的时候,王驰却不幸英年早逝,太太李莉独自一人挑起农场的重担,继续着他们未竟的事业……

  在非洲东南部的赞比亚,有大大小小数十家由华人经营的农场,其中名声最大的当属有国营背景的中肯农场。中肯农场之所以有名,不仅仅是因为规模最大,更是因为农场场长夫妇在此地十几年的奋斗经历。

  “他们太苦了”

  记者来赞比亚不久,便多次听人谈起王驰、李莉夫妇。几乎所有人在谈到他们的时候都说:“他们太苦了”。王驰原来在北京农业大学教书,他带着对非洲的向往应聘来到赞比亚经营农场。为了支持丈夫,李莉也放弃了国内的护士工作与王驰共同创业。

  王驰夫妇带领几名中方员工和100多名当地雇员,经过几年辛勤劳作,在3500公顷的农场里开辟出近千公顷农田。但当农场已经初具规模时,王驰却不幸英年早逝。李莉独自一人挑起农场的重担,继续着他们未竟的事业……

  为了拜访李莉位于农场的家,汽车离开卢萨卡北行了30公里。在一个路口右拐后,又在一条两旁满是蒿草灌木的黄土路上颠簸前行了18公里,才到达中肯农场。就是在这条土路上,李莉曾三次遭到歹徒的抢劫,其中一次歹徒的枪口都顶住了她。不过李莉说,她并没有太多的恐惧。

  现在的李莉仍然要在每个工作日往返于农场和市区之间,运送货物,洽谈生意。不过,她已经加强了安全措施,聘请了当地的专业保安公司,如果天色已晚,就请专人护送。

  李莉的家就位于农场内,农场周围有一圈铁丝网,房屋周围还有两道电网,后面是一排狗舍。十几只凶悍的大狗见陌生人到来,狂吠不止。在非洲生活了十几年,李莉家中的摆设具有浓郁的非洲风情,有当地特有的木雕、壁画等。但最惹眼的,却是那一排书架,上面排满了各种与农业、养殖相关的书籍。

  历尽艰辛

  1994年,当王驰和李莉来到中肯农场开始创业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李莉回忆说,刚来时他们带来了200只鸡苗,因为没有鸡舍,便只好放在卧室里喂养。慢慢地,农场盖起了鸡舍、猪圈,建起了饲料加工车间,引进了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养殖渐成规模。

  李莉说,记得第一批肉鸡上市销售前,她和王驰与农场的工人半夜起来杀鸡。由于以前从来没有干过这种活,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给鸡脱毛应该用开水,但发现这样烫出来的鸡不但鸡皮脱落,而且鸡肉也被烫得半熟。王驰打着手电翻看资料,终于查到给鸡脱毛的最佳水温和时间是用58摄氏度的温水浸泡1分半钟。十几年前的场景犹历历在目:昏暗的马灯灯光下,水汽滚滚,人影憧憧,形同“炼狱”。

  李莉初来乍到时,不知道当地细菌严重超标的井水的“厉害”。她在喝了一杯当地工人递过来的水后,当天就开始呕吐、发烧并被送进

医院。现在的农场由于远离市区,依然没有自来水。但李莉说,经过十几年的磨炼,现在的她不管喝什么样的水都不会有问题了。

  李莉说,对动物有着本能喜好的她现在都不敢或者说不愿杀鸡。而每次把肉猪运往屠宰厂前,她都会亲自指挥工人装车,生怕工人对它们棍棒相加。“自己养的动物,哪怕是鸡是猪,也会有感情的。”

  收获的喜悦

  艰辛的付出终于取得了回报。现在,中肯农场已经发展成一个拥有一个主场、两个分场,集种植、养殖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雇用当地员工200多人,并在赞比亚树立起了“中肯”品牌。农场养鸡12万只,肉牛1000头,肉猪近2000头,销售的鸡蛋占赞比亚10%的市场份额。

  凭借良好的商业信誉,中肯农场还独得了赞比亚国家商业银行的一笔上百万美元的贷款,用于建设圆形喷灌设备。这种往日只有在资金雄厚的白人农场才能见到的圆形喷灌设备第一次进入了华人经营的农场。

  永远的遗憾

  2005年2月的一个晚上,王驰开车去机场接人,途中遭遇

车祸。虽经全力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几天后在医院离开人世。

  李莉回忆说,王驰临终前曾说过要回家。她相信,王驰说的“家”,是他为之付出十多年心血的那片农场。李莉的父母在北京,但来赞十几年,李莉没有回过一次家。李莉说,农场的管理工作离不开他们,而王驰的母亲年事已高,她把每次回家探亲的机会都让给了王驰。

  问到将来的打算,李莉说还没有考虑好。或许,这里有太多的东西,让她难以割舍。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屋子外面不远处王驰的墓地。墓地设在一块高地上,墓旁是朋友们栽种的幼小的松柏,坟头上摆放着一篮黄色菊花,开得正艳。

  李莉告诉我们,王驰生前喜欢在傍晚时分站在那块高地上,看牛群归栏。

  (记者石寿河)新华社卢萨卡10月17日专电相关新闻: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