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凝心聚力,十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 09:25 中国经济时报

  ■中共杭州余杭区委书记何关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杭州市余杭区提出,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将科技创新倾注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到2015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区。

  建设创新型城区,既是余杭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积极响应,也是加快余杭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已经开始实施的“十一五”规划中,余杭要以“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要求,以加快“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余杭”步伐,实现既快又好发展为主线,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开放创新促进、先进文化提升、科学布局引导、加速融入助推、发展环境保障”六大战略举措,在创强争优中建设经济强区、生态城区、文化名区、科技强区、法治余杭。而建设创新型城区,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坚强保证。

  创新型城区是一个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区,是一个生产关系顺应生产力发展,产业平台适应现代生产要求的与时俱进的城区。建设创新型城区,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在“十一五“规划中,余杭按照科学布局要求,在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合理划分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及禁止开发区块的基础上,强化功能、集聚和配套,形成“一副三组团”都市新区布局、“一区三走廊”产业空间布局和“一网三通道”交通网络布局,概称为“313”布局。

  “一副三组团”是指:临平副城,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且具有现代物流、管理、服务等功能的枢纽型、开放型和多功能的区域中心,是具有山水特色的生态型居住新城,是全区行政、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余杭组团,是以湿地等自然景观为特色的西部高新产业基地、高教和科研基地、生态旅游基地,“住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渚组团,是以良渚遗址保护为核心,生态保护为重点,集文化旅游、居住、商贸功能为一体,兼顾加工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城市北部组团;塘栖组团,是杭州市北部地区的休闲旅游观光基地和余杭经济开发区配套服务基地。

  “一区三走廊”是指:余杭经济开发区,是杭州东部工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块,是全区最重要的工业集聚区。力争建设成余杭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承接国际先进产业转移的核心载体、工业化、城市化互动的主战场;先进制造业走廊,东起运河镇,经塘栖、仁和、崇贤、良渚、瓶窑、仓前、闲林等镇,延伸到余杭镇和中泰乡,是以沿东西大道各镇乡工业功能区块为载体的产业发展空间,是余杭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龙身”所在;现代服务业走廊,主要包括临平副城、乔司、崇贤、良渚、瓶窑、仓前、闲林等靠近杭州主城区域的产业发展空间。有效接纳主城产业溢出,积极吸纳国内外投资,强化为主城配套的产业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

房地产、科研、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推进技术研发中心集聚,形成现代服务业密集区域;休闲旅游业走廊,始于闲林镇,经中泰、余杭、径山、鸬鸟、黄湖等镇乡,至百丈镇,以15省道和02、04省道为通道,以西部丘陵山地区域为腹地,以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良好的生态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区位条件为基础,集文化旅游、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业走廊。

  “一网三通道”是指:区内道路交通网,建成副城与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的快速干道,加强区内主干道与

高速公路、杭州主城区快速路和主干道的连接,加快组团内路网建设,提高县乡公路等级,实现镇镇通一级公路及村道联网畅通目标,构建区内组团之间“半小时”交通圈,形成区内便捷的道路交通网络;公路通道,以高速公路、区际快速干道为支撑的对外交通骨干道,是余杭与杭州主城及周边地区快速连通的大动脉。以高速公路、区际快速干线建设为重点,基本完成省市规划的穿越余杭境内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建设与周边县市快速畅通的干线公路。加快建设公路站场和物流中心工程;内河通道,以京杭运河、杭申线为骨干航道的通达城乡的内河网,是余杭建设水运大区的主要载体。以辟建运河二通道和原大运河部分航段的三级航道建设工程为主,同时配套建设一批河道连接线和港口作业区;铁路通道,快速轨道交通是余杭实现与杭州主城区快速连接的主要通道。重点推进杭州地铁一号线余杭段工程,配合协调好沪杭高速铁路和沪杭城际轨道交通的前期工作。

  现在,思路已经清晰,目标已经明确,关键是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精髓,凝心聚力,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各项工作之中。

  建设创新型城区,首先要求我们与时俱进,赋予都市新区新的内涵。

  发展是最硬的道理,是一个地方

竞争力的标志,经济强区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在建设经济强区进程中,我们既要进一步扩总量,更要重规模、强集聚、优结构,尤其是要以创建科技强区、打造数字余杭等为载体,切实加大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力度,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赢得先机,在新一轮竞争博弈中拔得头筹。

  生态是最大的资源,是一个地方承载力的体现,生态城区建设必须始终不渝。在建设生态城区进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融入主城、接受辐射。充分体现与主城区在理念上的同城意识、规划上的无缝衔接、建设上的唇齿相依、产业上的分工合作。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倡导节约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降耗,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坚持生态优先,增强环保意识,突出重点区域,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要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坚持城乡一体、以工促农协调之路,构筑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动格局,加大体制创新、转移农民工作力度。

  文化是最强的内驱,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的展示,文化名区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面向大众,重视文化的自身价值和功能,牢固树立“文化是明天的经济、经济是明天的文化”的意识,以“一名五强”为载体,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双向融合,形成具有余杭特色的“一区三带”(临平副城文化产业区,良渚文化、运河水乡文化、禅茶文化三个特色文化带),构筑多轮驱动的文化发展格局,加快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步伐。

  法治是最高的境界,是一个地方创造力的保障,法治城区建设必须深入人心。事实证明,制度的力量是巨大的,法治的功效是长久的。我们要突出“公正、公平、民主、有序”,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强化制度建设,打造信用余杭,不断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水平,建设办事有法可依、公民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法治城区。

  建设创新型城区,必须坚持一手抓投入产出扩张,一手抓增长方式转变,在量质并进中跨越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们还是要继续加大投入,以投入拉动增长。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面对要素制约、环境承载,仅仅依靠投入拉动已经难以为继。今后,我们不但要坚持抓后劲投入、技改投入,更要把自主创新、科技进步摆上议事日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的裂变和跨越。

  建设创新型城区,必须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一手抓高新产业拓展,在优存育新中提升发展。

  “十一五”期间,要瞄准科技发展前沿,组织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我们还要高度重视、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设创新型城区,必须坚持一手抓企业主体,一手抓政府主导,在创新创业中促进发展。

  我们建设创新型城区,必须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要着力破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研究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增强企业创新动力,鼓励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创新活动和技术集成应用的主体。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