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民俗风情游岂能庸俗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 01:42 沈阳网-沈阳日报

  伴随着我国进入第17个黄金周,各地的旅游项目也日趋成熟。不过,2006年10月17日,记者在相关部门了解到,在今年的“十一”黄金周之中,出现了某些不和谐的音符———有些旅游景点推出的“伪民俗”,“染灰”了一些地方的旅游业。

  据了解,在本次黄金周之中,为了增加卖点与亮点,吸引旅游者参与、互动,诸多的旅行社竞相打出“民俗风情旅游牌”:如蒙古族的下马酒、哈萨克族的毡房品马奶、壮族的对歌、黎族的竹竿舞、土家族的入洞房等。

  用民俗风情推动旅游业发展,本意是不错的,因为旅游业本身就是一项颇具文化色彩的产业。不少旅游者就是为了追求文化享受才踏上旅游之途,从而产生旅游消费。可以说,旅游就是特色经济,特色正是旅游之魂。特色贵在特字上。然而,令人失望的是,由于利益的驱动,这种民俗风情游越来越趋同化,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庸俗化。最后受损的不仅是游客利益与旅游业本身,而民俗的一片净土也被污染了。记者在对本次黄金周游客的采访后发现,“伪民俗”大体有四种表现形式:

  一是缺斤短两,名不副实。在内蒙古辉腾锡勒草原窝阔台,游人感受的草原,只是两座没有真实主人的蒙古包和一个孤零零的敖包。看到的摔跤、赛马表演也很单薄,没有几分钟便草草收场,让游客连呼上当。这样简陋、寒酸的民俗表演,让游客大倒胃口,还不如不搞。

  二是巧立名目,另有所图。在云南、海南,都有去少数民族山寨做客的项目,名曰品茶,实是卖茶,况且茶叶质量与价格都含水分;土家人婚礼是极富特色的,却变为“抢钱”游戏,专门找戴眼镜的充作“新郎”,理由是书生好唬好骗好对付。

  三是无中生有,戏弄游客。在海南凭空冒出了十几个“野人谷”,装神弄鬼,愚弄游客。导游宣称野人语言不通,趁机赚取游客钱。假民俗村,更是比比皆是,是伪造的,冒牌的。

  四是内外勾结,蒙骗游客。比如,新疆某旅行社导游便声称市场的葡萄干是硫磺熏的,质次价高,警告游客不要买,却把游客带到所谓“村长”家,购买所谓优质葡萄干,比市场价竟然高出二倍还不止。更有甚者,为了回扣竟拿游客生命开玩笑。在新疆南山牧场,导游吓唬游客不要与牧民直接接洽,声称他们的“马鞭”是不含保险的,骑马出事概不负责。事实上,是为了拿到10元回扣,绕过管理部门,给游客的是真不含保险的“马鞭”。而该导游指定的哈萨克毡包,牧民并不热情,原因是一部分利润被导游抠走了。相反,游客自选的毡包,牧民既朴实,价格又公道。风情万种的民俗,竟被有些贪图蝇头小利的导游,弄得不伦不类,面目皆非。

  那么,如何打好民俗风情旅游牌?记者采访了沈阳旅游业的一些资深人士,并得出以下的结论———

  首先要树立精品、绝品意识。在本次黄金周之中,四川旅游部门提出“五个一”的想法,即游客在文化旅游活动中,可以“游览一个民族村寨,观赏一台民族歌舞,品尝一顿民族风味,购买一些民族商品,过上一次民族节日”。各旅游景点悉心筛选“精品风情”,不能滥竽充数。让游客身心均感到愉悦满足,有得看、有得玩、有得吃、有得买、有得乐,真正做到不虚此行。

  其次要树立全局、大局意识。进入民俗、民族风情村寨,要合理分流,利益均沾,既不能导游定点,搞个人垄断;也不能竞争无序,任意拉客。据了解,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景区内600余头骆驼,都是个人驯养的,少则一头,多则几头,都由景区统一管理,五头骆驼编成一队,按顺序分配给游人,景区则从中提取一定的管理费。这样就避免了竞相拉客的混乱,而且骆驼都是有编号的,便于分清责任。

  第三要树立诚恳、诚信意识。有的旅行社目光短浅,一把一利索,被投诉算倒霉,混过去就算捡着。也有的民俗风情景点,长期“演戏”,已经麻木不仁。殊不知,纵然是演戏也要讲戏德,你是周而复始,而游客却是千载难逢,如果没有诚恳的态度、诚信的保证,就会砸自己的招牌,最终毁掉了“风情”的名声。

  “文化旅游是要以文化为内涵、为支撑的。”相关专家表示,五千年中华文化,五十六个民族瑰宝,是支撑旅游大业的灵魂。如果舍弃了灵魂,就是舍本逐末,背离了民俗风情游的本意。本报记者傅淞岩李文刚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