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调整持仓不如调整投资意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 09:22 经济参考报

  前些天,有位外资基金公司的朋友说,来自全球的很多资金在香港排队等着认购工行,大家都怕抢不到“货”。

  有机构人士判断:即便是3.07港元的询价区间上限也还算便宜,相信上市首日至少会有10%的升幅。10%,比银行存款利息高多了。

  这句话透露出的信息,令人想到中国的大银行在香港上市后的良好表现,想到那些国际大机构认购到建行、交行、中行、招商银行后获得的丰厚利润。

  有这些“典范”在先,工行自然令人浮想连翩,因为在中国城市的大街上,谁会看不到中国工商银行的网点呢?现在,通过战略认购或者网上认购,就有机会成为工行股东,有机会获得10%以上的收益,怎能不重金参与?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银行资产的参与热度,激荡着国内证券市场的资产意识。人们开始明白,好企业是证券市场里的稀缺资源,在哪里上市,便是哪里的机会和宝藏;惧怕心理,原来是一种集体“幼稚”,一种市场疾病,说明市场还不够发达,产品还有待大幅创新。

  比如,普通散户投资者贷款认购新股业务,国内银行不允许开展。那么,投资者认购新股的资金,便少了一个来源,自然,少了一个增大投资规模的机会。其实,很多大机构做战略认购,也都不全是依靠自有资金。

  但这些产品创新早晚会跟进。因为当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一个完整、高效的资金运作链条便会成型。所以,没有必要永远惧怕“大象”、惧怕“航母”,因为市场环境是在不断改变的。现在沪深股市觉醒的大盘蓝筹意识,正是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即将推出引发的市场效应,产品创新已经推动了机构投资理念转型。

  如今,一个现象越来越明显,那就是每次大盘调整,如果卖出大盘蓝筹股,就会出现一些投资失误。不少投资者感叹,每次调整,都是买入好股票的良机。

  为何会是这样?解释之一,可以是现在大家在抢筹,“储备优质资产”。

  因为,对中国股市来说,市值增大,才是硬道理。优质资产,永远是股市长大的基石。多一些工行,多一些中国石化,投资者便会多一些投资产品,多一些分享国民经济增长成果的机会,中国股指也会多一些升高的基石。

  看来,多一些资产意识,或许是眼前打好投资仗的关键所在。对于沪深股市的未来点位,也许,用资产概念进行判断,会更加准确。股市点位的调整并不可怕,中国证券市场大发展的机遇不容错过,目前或许正是投资者调整自身投资理念的最好时机。


 莲雾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