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粮食产量达17.3亿公斤 走双城话增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 11:50 黑龙江日报

  王伟 王立春 本报记者 王咏梅

  双城市今年预计粮食产量可达17.3亿公斤,比去年增产8.5%,再创历史新高——

  步入松嫩平原农牧大市———双城,田间一派繁忙的收割景象。听到农民谈论最多的是“多灾之年,靠综合技术实现了粮食大丰收。”而基层干部则感慨发展农村经济战略的“三个根植”带来了丰硕成果。陪同采访的宣传部门的同志解释:双城市发展农村经济正在走根植于种植业,拓展于养殖业,深化于加工流通业,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灾年丰产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关键

  今年,双城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遭遇难题:春耕生产受到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冬季降水偏少,土壤底墒差,旱象严重;春季回暖晚、倒春寒,全市整地拖后近一周时间;7月中旬,部分乡镇遭受了多年未见的雹灾;10月9日,秋收在即,又面临低温早霜的威胁。

  如此困难,双城如何应对?十年前,双城遭受了严重的干旱,粮食产量锐减,总产量14亿公斤。而2006年,同样是大灾年,由于有“良策”应对,粮食总产量预计可达17.3亿公斤,比上年增产8.5%,粮食单产、总产均创下历史新高。谈起此事,主管农业工作的市委副书记丁顺深有感触地说:“双城粮食生产能实现历史性突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扭转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针对农民盲目引种问题,双城在市、乡两级建立种子试验、示范区,分区确定主栽、搭配和保护地栽培品种,仅试验品种、示范品种就有60多个,积极选用优良品种。从苗期到测产,定期组织农技人员、基层干部和农民到种子试验田参观,引导农民科学选用适区种植的优良种子,良种应用率达到95%以上。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采取单项技术“综合组装”的办法,全面实施深松整地、合理密植等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和大棚育苗等多个举措,全市模式化种植面积达到240万亩,占大田作物的75%。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根据本地实际,他们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催芽坐水、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农田统一灭鼠等五项技术。仅田间灭鼠一项,就增加了一成苗以上,为保全苗、夺全苗奠定了基础。

  杏山镇河山村刘喜俭,是远近闻名的玉米高产大王。他采用地膜覆盖技术种植了17亩玉米,平均单产1530.9公斤。最近,他被有关部门评为“玉米高产大王”后,运用新技术致富的劲头更足了。在双城,像刘喜俭这样的“玉米高产大王”不只他一个。双城市开展“益农杯”玉米高产大王竞赛,近千户农民踊跃参与,21户获得奖励。

  抗灾夺丰收 唱响了人定胜天的壮歌

  灾情接踵而至,形势逼人。全市第一位的工作是播种保全苗,双城市上下齐心,打响了抗灾夺丰收的“四大战役”。

  抢农时战役。针对农时拖后,播种和整地同时起步,三力争嘴、任务繁重的情况,提出了“农时拖后,农事不拖后;任务艰巨,但播种质量不能降低”的要求。集中“三力”,昼夜突击,顶凌整地,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整地任务,“抢”回了宝贵的播种时间,大田播种5月5日全面告捷。

  抗旱播种战役。无论岗地、洼地,凡是没有把握出全苗的地块,一律采取坐水播种。全市玉米坐水面积达230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80%。

  战雹灾战役。7月中旬,双城部分乡镇遭受了强降雨、冰雹和

龙卷风袭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8.3万亩。灾情发生后,市、乡、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认真踏查灾情,采取包村屯、包地块的办法,根据不同作物和受灾程度研究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科学指导农户抗灾减灾,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防早霜战役。10月9日,双城迎来秋季第一个低温天气,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动员全市力量集中防早霜。全市2万多人彻夜坚守岗位,在最低气温3.5摄氏度的情况下,由于措施得力,没有发生轻霜危害。

  科技“热”,使双城农民整体素质与科技资源有机嫁接。近年来,围绕发展质效型现代农业,双城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集中科技力量,对各乡镇农技人员、科技示范大户、种植大户进行集中培训;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春天起分派4支技术人员服务队近百人,深入到246个村巡回讲课,培训农民1.5万多人次;针对生产环节中的实用性技术举办电视讲座,培训农民35万多人次。

  乐群乡友好村刘伟东,种植的圆葱在育苗阶段发生病害,可能绝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接到农技“110”热线后,立即派人进行诊断和防治,帮他保住了圆葱苗。据统计,农技“110”开办两年以来,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850多万元,接受技术咨询1500多次,现场技术指导300多次。

  金字塔格局 农业资源深度开发梯次增值

  早在1990年,双城雀巢公司建成投产,双城开始走上了一条“大乳品———大奶牛———大玉米”的产业化经营之路,成功破解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难题。丁顺说,抓生产先抓加工,上产业先上市场,推进农业向畜牧业扩展。只有不断向加工流通业延伸,把双城丰富的粮、经、饲转化成肉、蛋、奶,以精美的农牧产品进入市场,才能真正实现过腹增值、加工增值、流通增值的“梯次增值”效应。

  双城市农委副主任何树国说,双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金字塔格局,即粮食为塔基,塔身、塔尖则是畜牧业和加工流通业,形成了覆盖80%以上农户的四大主导产业链条。

  粮食基础产业链———以菊花味精、旺旺食品等企业为龙头,年加工转化粮食45万吨,实现增值8亿元。

  乳品产业链———以雀巢公司和娃哈哈集团为龙头,日加工鲜奶1600吨,带动全市发展奶牛23万多头,牛奶产量年均增长17%,成为全国奶牛第一县。农民每天可获奶资200万元,年收入7亿元。

  蛋禽销售加工产业链———以新胜蛋禽批发市场和山东富荣集团为龙头,日销售鲜蛋40多万吨,全市家禽饲养量1661万只,农民饲养蛋禽收入2亿元。

  肉制品加工产业链———以南京雨润集团为龙头,拉动双城生猪发展到93.1万头、肉牛38.3万头。

  四大主导产业链,年可转化粮食26亿斤,占粮食总产的87%。尽管粮食市场价格几经波折,但双城种植面积始终不减,生产能力稳中有升———既彻底扭转了双城农业长期以来的“弱质低效”的局面,又带动了市域经济的发展。全市12万户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来源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收入达2509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8%。

  截至目前,

农业产业化对双城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了“三个65%”:覆盖农户、龙头企业上缴利税、农民产业化经营收入比重均超过了65%,实现了农民、企业、地方财政互利多赢。双城,这个昔日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正在向农牧业强市、新兴的工业城市、县级财政增长最快的县级市迈进,焕发出勃勃生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