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圈中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 16:11 21世纪经济报道

  腰带上的城市·2·

  本报记者马晖徐州报道

  “徐州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中,具有承南接北、呼东应西、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一个特殊的战略位置。”日前,徐州市副市长刘兆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淮海经济圈中心

  “徐州古称‘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则成了‘商家必争之地’。”徐州市发改委调研员俞兴荣说。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的徐州,是周围20个城市中规模最大的一个,陇海与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

  独特的区位优势,必然被赋予独特的发展重任。

  在江苏省的发展规划中,徐州被定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东部和淮海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江苏省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之一”。

  《淮海经济区经济开发联合会章程》中有这样的表述:“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的20个市经过充分协商,组成以徐州为中心、以连云港和日照港为‘窗口’的淮海经济区。”

  “然而,区域的地理中心并不必然意味着能够成为该区域的经济中心。”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说。

  要成为理所当然的区域经济中心,徐州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有专家指出,尽管徐州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圈内的39%,但是让它带动占全国1/10人口地区的确难度很大。

  目前,徐州的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阶段,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一直比较大。工业支柱产业以电力、机械、煤炭、化工等重工业为主,又多为资源开采型,加工乃至深加工能力较弱,产业空间的协作薄弱,关联度低,技术水平落后,缺乏能率先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大企业。

  而周边城市的崛起更加剧了竞争格局。近年来,徐州毗邻的鲁南地区如济宁、兖州、曲阜等地发展迅猛。

  济宁市领导已提出要“争当淮海经济区的龙头”。2005年,济宁地区生产总值达1266.19亿元,GDP总量已超过徐州,增幅高出徐州3个百分点。

  山东省更在年内提出了“鲁南城市带”的发展构想,直指以徐州为核心的“徐州都市圈”。

  交通“双刃剑”

  “交通是徐州最大的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合作最现实的突破口。”徐州市市委书记徐鸣曾这样说。

  徐州目前是全国第二大铁路枢纽,也是全国45个国家级公路主枢纽之一,已经建成的京沪和正在建设的霍连、京福、徐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00公里;京杭运河穿境而过,沿岸建有4个大型内河港口。

  不久前,苏鲁豫皖四省八市又在徐州签署《徐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共建共享备忘录》,初步规划:到2010年,基本形成“1小时交通圈”,即形成以一级以上高等级公路为主要载体的快速通道网络,实现圈内任意县级以上节点一小时到达徐州。

  四省八市今后将重点推进“四纵三横二联”的高速公路网络,形成1小时交通圈为标志的圈域城际快速通道;建设“两纵两横”航道网,提升通江达海能力;建设徐宿枣港口群,促进同连云港对接互动;配合参与京沪、郑徐高速铁路和徐荷铁路建设,强化徐州发展性枢纽功能。

  然而,一枚硬币总是由两面组成。

  “交通一体化对形成区域经济中心的实现,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徐州市交通局副局长王虎表达了自己对一味大力发展交通的隐忧。而刘兆勤则更加形象地归之为“酒肉穿肠过,能否在徐州留”的问题。

  “徐州必须完成由一个区域性的物流通过地向区域性的物流组织地这样一个角色转化的过程。”有专家给出“药方”。

  “按照徐州现有的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在发展较好的制造业领域与流通业领域中推进物流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布局发展满足这样一个流通需要的产业布局,带动徐州乃至周边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汪鸣说。

  徐州市副市长刘兆勤:“我们愿意成为东桥头堡第一个坚强有力的桥墩”

  近年来,如何用好自身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经济中心”,是徐州人思考的核心。

  9月20日,徐州市副市长刘兆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21世纪》:在徐州都市圈中,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徐州有何优势?

  刘兆勤:徐州都市圈中不同城市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与优势。徐州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资源能源富足、投资环境优越、发展势头迅猛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徐州的资源能源的优势。

  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来讲,就是看谁占有资源谁就有发展的潜力与空间。徐州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它的煤炭储藏量、电机装机容量都位列前茅;我们的土地价格也比较低;劳动力资源则非常的丰富,全市920万人,是江苏省人口第一大市。

  《21世纪》:“徐(徐州)连(连云港)一体化”提出了很多年,但从现状来看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徐州将如何推动?

  刘兆勤:我们非常愿意作为连云港加快发展的一个腹地,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第一个坚强有力的桥墩。

  目前来看,连徐两地应加强产业互补、优势互补,以谋求共同发展。从产业这块来看,徐州现在还是以传统的机械、建材、化工、食品为主。未来几年,徐州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加大出口的力度。

  我们希望连云港能够尽快的发展,各级政府能够加快投资力度,尽快使连云港建成一个国际型的大港。

  《21世纪》:徐州与济宁之间,近年来一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关系,徐州如何看待?

  刘兆勤: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而必然形成的。

  目前可以这么讲,淮海经济圈中,徐州这个地理中心、经济中心都在逐步形成之中,是取得了周边的一些省市共同认可的。我们能否借助这样一个机遇,使得周边的生产要素继续向我们徐州汇集,来带动周边环淮海经济区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一个历史责任。

  另一方面,在全国共同发展的大局中,大家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形成一个互相竞争发展的态势。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