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专家:恢复国债期货虽万事俱备却难在"婆婆"太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 15:0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16日电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刊载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的文章指出,中国的国债市场,由于长期处在齐抓共管、多方照料状态下,对于衍生产品的监管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由此导致的利益分配机制的紊乱也成为阻挡国债期货再度扬帆起航的“暗礁”。

  文章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局部过热,流动性过剩,加息压力凸显时,利率风险已经积聚。而国债期货作为管理利率风险的有效工具,它的复出也到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紧要关口。因此,一个多方协调、统一一致的监管体系就成为目前国债期货复出的“东风”,为市场各方所期盼。

  文章认为,目前,中国国债现货发行与流通市场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运作,且国债现货市场存量规模已具备国际各国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时的水平。可主要细化为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金融市场中,国债利率市场化程度最高,因此波动也最为剧烈。而中国目前对冲利率风险的工具十分缺乏,以国债为主要持有对象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甚至一些企业,面对利率波动时几乎是风险敞口的。通过回购或逆回购等手段进行风险的管理,与期货交易比起来,成本高,效率低,不适宜构造投资组合。金融市场迫切需要建立以国债期货为基础的、对利率风险进行动态、主动管理的风险管理模式。

  其次,在国债发行流通与存量方面,2005年中国通过了关于实行国债发行余额管理的意见。这有利于国债期货结构优化和滚动发行形成规模,增加短期债的发行量,从而改善国债现货市场流动性,为推出期货交易提供流动性保障。

  再者,二级市场上,2005年银行间与交易所市场国债现券与回购交易额超过10万亿人民币。存量方面,截至2006年7月末,在中央国债公司托管的债券共有693支,债券存量达8.66万亿元,其中国债托管量也达到2.75万亿元,占到GDP总量的近20%,已达到一些欧美国家推出国债期货时的比例。

  此外,令人振奋的是国债市场持有者结构的改善。银行间市场参与者迅速增加从1997年的不到200家至2005年接近6000家,而且机构投资者占到所有参与者的绝大部分:全国性

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分别占债券市场总份额的64.54%、6.96%和6.01%。因此可以想见,如果推出国债期货,大量稳固的机构投资者将立刻成为市场中坚力量,这也是控制一个新兴市场投机风险的基本要素。

  文章指出,目前的问题是,中国债券市场由三、四个中央部门齐抓共管。恢复国债期货交易后,中国

证监会也要加入到这些债券监管机构的行列之中。在缺乏一个统一主管部门的情况下,各个部门之间不仅在管理权限上界定不够清晰,而且还在协调机制上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债期货交易的恢复。

  文章认为,应首先完善法律体系建设,从制度上划分监管权责;其次应考虑到国债期货自身特点,借鉴发达国家的市场监管经验,注意利用商品期货市场监管的手段和经验,完善一些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建议由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

银监会和中国保监会等有关部门建立国债期货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制度,提高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当前恢复国债期货交易的最大阻碍是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如果管理部门之间能够尽快协调好利益关系,国债期货交易的恢复将指日可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