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构建和谐社会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契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 23:37 中国产经新闻

  撰稿/本报记者 郑小栓

  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决定》全面、深刻地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其实,“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里,《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这一思想,在此前的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已有体现,其中有两处比较明显:一是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有六个“更加”,其中第五个“更加”就是“社会更加和谐”;二是报告第二部分论述“3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

  这次全会再次提出建立和谐社会,标志着我国国家领导集体执政思想日益走向成熟,执政能力日益提高。有关专家对记者表述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看法。

  首先,“和谐社会”意味着一个更加注重相互尊重,更加注重人性的社会。

  “和而不同”,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了国家对社会上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价值取向的理解与尊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的先哲就尖锐地指出了允许差异的“和”的重要性。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和”代表着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在对差异的协调中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

  近几年,随经济发展而诞生的一批私企老板、具有相当知识储备的企业高管、白领等一部分中产阶层对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尊重他们的社会地位、保护他们的财产和人权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去年年底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将私人财产、人权写入宪法,就充分表明了国家和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勇气;另一方面,解决偏远地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以及保护好大量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都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具体地给不同阶层的公民以尊重和帮助,促进人们的和谐相处,正是和谐社会的要义之所在。

  其次,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的执政风格更加务实,更加注重怎样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敢于实践。

  构建和谐社会是在新形势下国家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精髓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在今年年初的两会上,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出了要着重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减免农业税”等同人民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的报告,正是将着眼点直接落实到“和谐社会”的如何构建上,把人们的目光从关注“为什么”、“是什么”引导到“怎样做”,体现了高度的勇气和决心,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和谐问题一直是中国几千年来先辈所孜孜以求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政治理想。两千年前,中国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正是对一种“和谐社会”的向往。这里的“同”不同于“和而不同”的“同”,而是对包含了差异的“和”的升华,故为“大同”。“大同社会”是人性的解放与回归。为了实现“大同社会”、“和谐社会”的政治理想,中华民族的先烈们前仆后继,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以孙中山、毛泽东为代表的伟人带领中国人民为争取解放、争取自由实现理想社会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而“大同社会”的具体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和谐社会”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政治理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阶段的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前人不同,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指导的。它的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伟大胜利,也将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崛起的标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契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