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天然气有望成汽车替代燃料首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 10:22 经济参考报

  不久前,记者在成都市内搭乘一辆捷达出租车时,对车内仪表台上的一个拨挡产生了兴趣。司机谢先生告诉记者,这个拨挡是油气转换开关,他的新捷达既能烧汽油,也能烧车用压缩天然气CNG,是辆节能环保的双燃料车。

  成都汽车油气使用成本差一倍

  在成都科华路,谢先生发现加气站里的车不多,便花了18.51元加车用压缩天然气8.94立方米,“新加的这些气可行驶110公里。”谢先生对记者说道,“难得中午人少,要在平常,排上一个钟头是家常便饭。”当记者问为何加车用压缩天然气这么难时,谢先生的答案令人吃惊:汽车在成都使用天然气比使用汽油能省一半多的钱!

  记者看到,山东鲁能科华路加气站标注的车用压缩天然气CNG单价为2.07元/立方米。按谢先生的开法,每公里的“油钱”仅0.17元;而谢先生的捷达如果去加油站加上现价每升5.05元的93号汽油,20元油钱只能跑50公里,合每公里0.4元,可见同样一辆车使用不同的燃料在使用成本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据记者了解,目前成都的8000辆

出租车均为双燃料车,平时基本上都以天然气为燃料,油箱里只存有少量汽油作为备用燃料。

  记者的朋友陈女士在成都开辆东风雪铁龙爱丽舍,她在去年买车后不久便加装燃气装置。她告诉记者,目前成都有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像她一样进行了改装,花费不是很高,她改装爱丽舍用了不到5000元,“还有

奥迪轿车加了燃气装置呢。”

  据了解,车辆在成都加装燃气装置不仅过程方便,而且操作规范。燃油车辆在四川省质监局认可的具有改装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燃气改装,到成都市车管所检验合格后备案,在车辆行驶证上盖章即可上路,燃气装置每两年进行一次安全检验。在我国,四川省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省内气价相对较低,加气网络也比较发达。目前省会成都市共有独立加气站近40个,与北京市的数量相近,气源由中石化和中石油提供给成都市燃气公司,加气站再从燃气公司购买,加气站经营主体呈多样化。但近年来国内油价涨幅巨大,使用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的价格优势凸显,驱使更多的车主特别是急剧增长的私家车主们更加青睐天然气。

  

能源战略决定汽车产业发展方向

  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副司长王富昌在日前举办的2006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中国汽车的持续快速发展,购买力已经不是主要问题,更主要取决于包括能源在内的资源要素的支撑能力。

  据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预计从2005年到2020年的16年里,我国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率在8%左右,远远超过我国自产石油燃料供应量,降低石油燃料总消耗量成为当务之急。由此我国能源战略对汽车产业提出这样的近期目标:“十一五”末在汽车保有量翻番的情况下,汽车用燃油消耗增长不超过50%。

  按照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大总体思路,发展节能环保与抑制产能过剩和鼓励自主创新并列其中。结合国家能源战略对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该负责人表示,增加石油替代燃料的使用量是有效途径之一,要大力发展CNG、LPG、乙醇汽油、生物柴油、氢燃料等石油替代燃料的使用,进行包括相关技术的开发、配套系统的建设以及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到2010年,我国汽车使用替代型新能源的消耗比重要达到不低于5%。

  天然气作替代燃料环保价廉

  全国清洁汽车行动领导小组组长王秉刚近日指出,由于资源丰富,加之具有经济性好、技术成熟及环保性能好等优势,天然气是迄今为止首选的汽车替代燃料。欧美的一些专家也认为,天然气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汽车替代燃料。天然气发动机的低排放优点,也是混合动力汽车优选的内燃机类型。目前全球天然气汽车的保有量约300万辆,我国的保有量约为15万辆。从发展的眼光看,我国有可能进入天然气开发和应用领先的国家行列。

  坐在燃烧天然气的爱丽舍上,记者确实感觉不出其与汽油车的区别来。显然,与多数热衷替代燃料的车主一样,陈女士对既省了油钱又保护了环境深感满意。“汽车使用天然气作燃料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燃烧后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比燃烧汽油更加环保。而且现在成都的加气站脱水脱硫工艺相当严格,不仅杜绝了天然气燃烧后产生的有害化学物质对发动机的腐蚀,还能避免使用汽油产生的发动机积碳问题。”身为环保人士的陈女士向记者解释得头头是道。

  业内人士指出,发展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能缓解汽车排放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压力,这也符合武功能源战略对汽车产业的要求。同时该人士表示,对于我国这样的能耗大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意义重大。在我国一次能源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比重还很低,随着2005年西气东输的开始,我国天然气应用也进入发展期。在四川等地,还拥有就地开发就地利用的天然气资源,而保持天然气的适当低价,有利于培育天然气下游市场,同时能够进一步改善终端能源结构中的污染问题。


 本报记者 史天舒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