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特别关注]124张种子违法行为记录卡敲响警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 07:33 荆楚网-湖北日报

  记者吴志远 通讯员向子钧 李芙蓉

  秋播拉开序幕,千家万户的农民,将走进近万个种子经销门点购买种子。

  日前,省农业厅种子管理站组织了一次拉网式检查,现场开出种子违法行为记录卡达124张,为全省农民购买秋播种子敲响警钟。农民频频遭遇伤心种有段时间,汉南区一些农民,看着地里的玉米,笑在心里:1.7万亩“勤吉53”,株高叶大,长势茂盛。大家想,这个新品种算是选对了。

  不料到了六七月份,先持续阴雨,后高温干旱,原本长势喜人的玉米地,大面积出现植株青枯,严重田块成片枯死,损失超过百万元。

  省市种子管理部门闻讯后,迅速进行调查。发现,“勤吉53”只经过了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而未经我省审定。根据《种子法》,该品种只适应在河北种植,向河北以外的省份推广,是违法的。

  省种子管理站站长卢开阳说:“尽管省里三令五申禁止推广未审品种,这次检查依然发现不少企业我行我素,将农民推向风险的边缘。”

  124张违法记录卡中,记录的其他行为还包括:无证或冒用证生产、经营种子;经营假劣种子;标签不规范以及夸大宣传;部分地方种子经营档案的建立流于形式;不服管理,暴力抗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个新的优良品种的研发、培育,往往耗资上十万元甚至百万元,可造假者只需花几十元模仿包装,就“新瓶装老酒”。而假种子仅从表面上看很难辨别,有的甚至要到收获季节,才能辨真假。对此,普通农户颇感无奈。假种子为何屡禁不绝在翻阅这124份违法记录卡时,记者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

  涉嫌违法的企业中,竟然有不少较知名的企业和少数隶属于各级农业部门的企业。

  种子打假的复杂性和难度,可见一斑。卢开阳说,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一些原本在农业系统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进入种子行业,少数人加入制假行列。

  他们与行政主管部门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少数执法人员对这些人的制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经营门槛过低,是造成部分地方种子案件频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很多地方只要2万元,就可以开一个种子经销店,全省种子经销门点总数已接近万个。小门点众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种子专业知识缺乏。只要听说哪个新品种好销,一些门店就一哄而上制假售假。有的经销商抓住农民求新的心理,大量经营未经我省审定的品种。

  与此同时,农业执法部门特别是县级执法部门,手段落后,经费不足,造成查处假劣种子力度不够。

  另外,在持续多年的打击下,种子制假售假的方式,越来越隐蔽。

  一位参与本次检查的执法人员说:“市场上很难直接发现成件违规种子,柜台下暗藏的大多也只有一两包样品。不法者改变了销售策略,直接送到农户手中。”新理念指导种子打假面对新情况,我省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表示,要创新思路,用新理念指导种子打假。

  省农业厅副厅长徐能海介绍,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全国首创种子主推品种公告制度。

  今年秋播,省农业厅就公告了适合我省种植的15个优质油菜和小麦品种。省农业厅将印制好的主推种子公告,张贴在各地种子经营门点和村庄,方便农民了解。

  利用国家的良种补贴政策,招标确定供种企业,规范供种程序,严把质量关,从源头上控制假种子流到农民手中。

  大力推行种子生产经营服务承诺制,在种子经营门点张贴产品质量保证书和购物票证,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

  在全省建立15个农资质量监测网点,聘请100名农民作为农资打假监督员,设立举报电话260部,强化对种子市场的监督管理。

  此外,着手解决地方农业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困扰,让种子生产经营企业与农业部门脱钩,为种子管理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