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警惕标准下的文化活力递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 02:49 中华工商时报

  不敢想像,还有多少古代名人将要遭遇“标准化”?

  孔子的全球标准像刚刚上市,关羽的全球标准像便随后开始运作。

  山西运城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有意效仿孔子推出关帝标准像,目前已从明朝的关公像中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画像,交由北京一家文化公司进行全面设计包装(10月8日新民晚报)。

  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近年来一直呈现着“杂花生树”般的热闹喧嚣场景,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在“精神寻根”、“信仰溯源”和文化重构的诸多

  焦切希求之外,有一个若隐若现的现实助推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那便是某些利益相关方日渐“澎湃”和高涨的商业性开发诉求。它实则与看似高蹈、形而上的文化义理性诉求互通声息。在此前引起广泛争议的孔子标准像事件中,许多人只是将质疑的焦点指向了该行为的适宜与可行与否,却没有注意到,推出该标准像的基金会,早已娴熟运用整套市场商业法则,营造出了其想要的文化和舆论氛围;基调与“品牌”既已建构,“标准化”后的获利空间实则水道渠成。

  如此你才能明了,跟进和效仿将是必然之事。文化弘扬从来就是一顶漂亮而缥缈的高帽,它可以被利益相关者随支随取、浓妆艳抹或吹弄弹唱,至于它是否遵循文化的内核要质和特定发展、繁衍路径,则完全不在某些文化经营者的现实视野之内。颇有趣的是,“文圣”标准像刚揭去面纱,“武圣”的形象议题便应声而至,看来文化名人们的形象标准化过程亦隐隐暗合传统价值路径,即圣人、圣者导范在前。现在的问题是,圣人易寻,可圣像能够顺利在传统与现实、“经典”与再塑之间找到理想坐标吗?

  与孔老夫子的庙堂之圣不同,关大将军的圣影更多飘忽在草野与江湖之间,究其“圣迹”,可以说是三分历史加七分文化附会、草根图腾化的综合果实。与其历史本真相比,小说《三国演义》给他镀了第一层金,而民间的说书艺术则充当了道德添彩的第二把刷子,至于别有居心的封建统治者和礼教文化贵族们,则是就地取材的“圣说”愚民的阴郁匠人。与之相对应,我们看到的是一条从“关二哥”至“关二爷”至“关圣”直至“协天大帝”、“伏魔大帝”的道德形象异变之径。在不同历史和文化时段的偌多路标下,关大将军的形象表征多有区别,有时甚至大相径庭,试问,所谓的关帝标准像又应以何为矩、为蓝本呢?更何况,今日广播海内外、广布民间龛堂之上的关公影像,其实被寄寓了仁义理想、道德偶像的诸多文化幻念,它的存在本身便是高邈且朦胧的,试问,又有什么样的“标准像”能够与之无缝衔接、形神匹配呢?

  民俗文化也好,民间的精神图腾也罢,其实永在过渡、变异、融合、自塑和完善(也是相对性的)流程之中,它可能因时代、因地域、因群体、因民俗风气、因文化和生活习性、因个人兴趣喜好不同,而呈现多语境、多释义、多重蕴味格调的纷繁立体状态,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自讨无趣、庸人自扰式的强行文化“拉郎配”。幻想给民俗文化图腾打造“标准像”,其实就如同臆想着给奔行不羁的文化“天马”置鞍套辔,是颇为不智且注定难结“善果”的。

  在多姿多彩、浩繁壮观的中国文化遗产面前,我们希望看到的美妙契入姿态是:今天,你吮吸了吗?恍悟了吗?自由和快乐了吗?而不是功利味十足地吆喝“标准化”了吗?

  (13H1)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