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恶搞救不了中国诗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 02:49 中华工商时报

  围绕赵丽华诗歌引发的关于现代诗的争论,已经不是“像一场闹剧”,而是“彻头彻尾地成了一场闹剧。”恶搞者用双手搭就“舞台”,作为主角,赵丽华没有借势顺风站到中央地带,但不等于其他配角不自告奋勇地粉墨登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大家各取所需,或贬损诗人形象,或痛骂现代诗歌,或煽风点火借机露个脸……

  “火势”刚开始蔓延的时候,也许正像赵丽华所说的那样,如果能借这个机会让公众还能记得诗歌仍然存在,她作一些“牺牲”也是值得的。

  在我看来,的确是“牺牲”了一个赵丽华,才换来了大众自汪国真之后对中国诗歌的再一次大面积关注。有人羡慕赵丽华的一夜走红,也许

芙蓉姐姐会喜欢这种走红方式,但赵丽华未必喜欢,所以,当一群诗人在北京聚会宣传要“保卫赵丽华、拯救中国诗歌”的时候,她选择了躲避。这出闹剧因赵丽华的退出而应该到了结束的时候。

  但是有人并不愿意就此罢休,甚至觉得诗歌被恶搞得还不够,诗人的身份在大众的心目中还不够猥亵,于是有人打着拯救诗歌的名义,像网上一些靠脱衣服博取眼球的女网民那样———脱了,脱得有没有艺术性不说,连起码的美感也没有。如果脱衣服真的能挽救诗歌于水火当中,拜托请设计一下,找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摘干净头上的草屑,别被人关灯、清场、呵斥出去。诗人应该是敏感的,诗人的心灵最容易遭到伤害,可是这种自取其辱的行为,不会获得任何同情。脱衣服拯救诗歌?不可否认这个想法很大胆,可是也很幼稚。

  脱衣服拯救得了中国诗歌吗?不,只会让诗歌受辱,让诗人蒙羞。作为一名曾经的诗歌作者,现在的诗歌爱好者,至今我仍然对上世纪90年代的诗歌环境记忆犹新。那时候知名的诗歌刊物是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心目中的“圣殿”,那时候无数民间刊物通过邮寄的方式潜流暗涌,那时候诗人们还在用笔写信,信中抄录着自己得意的诗句……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诗歌到目前为止的最后一个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被边缘化,但诗歌的精神还在,诗歌的种子还在。而现在,网络的普及本应降低诗歌的门槛,让更多人方便地传播、阅读诗歌,但事实是:门槛虽然降低了,人们对诗歌的理解也降低了,网络没能带来诗歌的再次繁荣,反而将诗歌推向了背离大众的深渊。

  “赵丽华事件”因论坛上一个小小的帖子而起,在各种八卦、小道消息泛滥的网络论坛,这个和诗歌挂边的帖子如果没有网友的恶搞,很快会淹没于“比特海”。即使网友的恶搞再泛滥,如果没有

赛车手、足球记者、下半身诗人等各种不着调的人,用泼皮、粗俗、污秽式的语言相互攻击,也不会上升成为一桩“文化事件”。如果说赵丽华让诗歌再一次进入大众视线,那也是让大众更清楚地看到了诗歌真实的一面。在这场骂战中,没有人提到过
唐诗
宋词,没有人说过李白杜甫,没有人回顾过现代诗的启蒙,甚至言及北岛、海子也只

  是把他们“抓来”照顾现代诗的颜面……恶搞者的目的是制造一场网络狂欢,而骂战者的目的要么是逞口舌之快,要么报一己之仇,怎么都看不出来对帮助人们了解诗歌有什么关系。

  恶搞者拯救不了诗歌。诗歌无需拯救,真正优秀的作品在历史的书卷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那是现代诗人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现今的诗坛正在兴起一股股篡班夺权的腥风恶浪,打倒权威占领墙头是他们迫切要做的事情,至于如何写好诗歌,是次要的了。那么,大众会因为一次次闹剧的演出而关注诗歌吗?我猜,即便全体诗人把身上的衣服脱下、穿上一百遍也不会。

  (13H2)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