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贝聿铭:为家乡设计“最亲爱的小女儿”(风采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 01:31 人民网-市场报

  

设计生涯的最大挑战

  “我对苏州博物馆新馆作品非常满意”,贝老说。

  2002年4月,贝聿铭签署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协议时,已是85岁高龄。

  为了请动年事已高的贝老,苏州市颇下了一番功夫。有关负责人多次赶赴美国,并带去家乡的昆曲、评弹等,希望能勾起贝老的思乡之情,他们劝说贝老:“您为世界各地设计了很多知名的博物馆,但在家乡苏州还没有留下一件作品,这是苏州的遗憾,也是您的遗憾。”终于,贝老被家乡人民的真情所感动,决定担纲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贝老说,这是他“最亲爱的小女儿”。

  博物馆新馆紧邻拙政园、狮子林等苏州古城的文化精华,在这样的环境中建造一座崭新建筑,并使其与周围融为一体,实属不易。“这是设计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挑战”,贝老说。从前期筹备到后期投入建设,他先后8次亲抵苏州,对博物馆的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希望苏州市民以后常来苏州博物馆走走,就像巴黎市民常常要到卢浮宫去一样。”贝老说。

  贝氏风格彰显中华文化

  巴黎卢浮宫是贝聿铭事业中辉煌的一页。

  十多年前,贝聿铭把一个玻璃金字塔搬到了这里,卢浮宫是法国人心中的“圣地”,这座玻璃金字塔,被誉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建筑作品之一。

  在千年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生活了17年,然后赴美国深造,东西方交融,成就了贝聿铭建筑设计的大气、自信和穿透历史的深邃感。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是贝聿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品,他采取宝石切割一样的手法,做出尖角和干练的线条,几何图形的玻璃充分吸收阳光,建筑的顶部直冲天空,像一座现代的教堂,又具有纪念碑似的气度,这座建筑改变了人们对博物馆的概念。

  贝聿铭的设计,更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的内涵。

  位于日本滋贺县的美秀博物馆,建筑整体设计取材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农舍,入口处的山洞和过桥给人一种前往圣地的感觉,其灵感就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西首,有一面三层楼高的大型水幕墙,从墙顶注入的水流横向拉伸,沿着横向或斜向凸起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型的条条白色水花,欢跳着流入下面的荷花池。贝氏建筑师事务所的马涛说,在讲解这个景观设计时,贝聿铭吟诵了一首名为《流杯渠》的唐诗:“激曲萦飞箭,浮沟泛满卮。”

  留给家乡的传世之作

  “中而新,苏而新”是贝聿铭为新馆确定的设计理念。

  新馆设计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庭园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产生了和谐之美。紫藤园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光福苗圃园里选中的,还嫁接着从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

  贝聿铭酷爱几何造型,新馆建筑群采用的依然是现代几何形坡顶,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屋顶采用加工成菱形的“中国黑”花岗石片,淋了雨是黑色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与苏州时雨时霁的天气相得益彰。

  贝聿铭被称为“光线魔术师”,“让光线来做设计”是他的名言。在新馆中,他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中央大厅的中间部位,光线透过不同图案中的木纹遮光条板滤下,令人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绣球的内部。大厅左右各有一条甬道延展向各个功能展厅,甬道的屋顶是三角形向上拱起的滤光板,细密的光条投影于地面和墙体,并随着太阳移幻。

  “老贝”,是苏州人对这位已近耄耋之年的乡亲的亲切称呼,他们觉得“老贝”设计的新馆“确实是非常好的”。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贝聿铭小传

  著名华人建筑师。1917年生于苏州,17岁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27岁在

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38岁创立贝氏建筑师事务所。迄今为止,作品已达70余件,包括肯尼迪
图书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巴黎卢浮宫的金字塔、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等。曾9次获美国建筑师学会设计奖及法国建筑学院金奖、日本帝赏奖和普利兹建筑奖。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