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百届广交会折射中国对外开放步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 18:12 新华网

  新华网广州10月12日电(记者王攀张朝祥)第100届广交会开幕在即,29万海外采购商齐聚广州,与第一届只有1000多采购商相比,可谓万商云集。吸引万商到来的是中国的商品,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所形成的商品制造能力。有着“中国第一展”称号的“广交会”,是中国商品出口的最主要窗口和渠道。广交会的历史折射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原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此前对广交会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广交会是新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窗口之一,可以说对外开放的大门就是从广交会开始打开的。从冲破西方经济封锁,经受文革挫折,到改革开放的振兴,广交会在中国经济生活的每一阶段都创造了奇迹。广交会既是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

  首届广交会于1957年春创办,当时有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东南亚)的客商共1223人到会洽谈,成交1754万美元。50年后的今天,参加广交会的客商来自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交额超过300亿美元。

  从1957年开始,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交外贸工作的每一个重大转折。1960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中日政治和贸易三原则,从1961年开始,广交会向40家日本民间友好商社发出了邀请,当届应邀到会70人;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后,日商参会人数迅速增加。

  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实业开发部部长葛西学接受记者专访时说:“1972年10月我第一次来参加广交会。那次交易会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时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都会在香港的火车站排很长的队伍,等着搭火车去广州参加交易会。当时深圳还是农村一般,在那里办了入境手续,吃过午饭才能搭上火车到广州。现在整个中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香港到广州只要2个小时。”

  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改善,同年春季,美国客商33人及在美华侨3人参加了交易会;1979年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后,美国成为广交会的一个重要贸易成交对象。

  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外贸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广交会的迎宾曲声更加洪亮。1987年秋,72名台湾商人首次以台商的身份参加第62届广交会,以后到会的台商逐年增加。广交会逐步形成了以中国香港、日本、欧盟、美国为主,覆盖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格局。

  交易会的创办,原本是为了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汇贸易,因此长期没有邀请苏联以及东欧地区与中国签有记账贸易协定国家的公司参加。随着局势的变化,1990年,广交会首次邀请东欧地区国家及苏联赴会。

  从1994年秋交会开始,对欧盟的成交额跃居首位,打破了广交会创办以来对港澳地区成交额高居第一的纪录;1998年秋交会,美国到会客商4195人,成交16.31亿美元,占总成交额的15.9%,又超过了港澳地区成为第二。近年来,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国家到会客商和成交额也逐步增加。

  统计显示,创办50年来,广交会累计成交达到5183亿美元,目前广交会的年出口成交额约占中国一般贸易年出口总额的1/4。

  广交会也为国内企业打开了一扇窗口。在每届交易会上,收集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实现技术产品升级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工作。原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广州分公司副总经理张亚琳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常常是一些香港、日本客商紧盯的对象,只要签下一个订单,就必然要向他们进口一大批电器关键零部件。但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日本客商开始成套地向我们订购电器。”

  广交会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引进外资的步伐。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成为最早感知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一批人,他们在贸易中发现了更为诱人的投资发展商机。以港澳为首的客商借助地缘人缘优势,最早到珠江三角洲地区投资建厂,成就了一大批人的财富梦想。全国各地的招商引资,广交会作为桥头堡,同样功不可没。(完)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