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深港创新圈:国家新推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 15:22 21世纪经济报道

  

深港创新圈:国家新推动力?

  万亿俱乐部之新轨道

  六中全会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金城深圳报道

  一辆白色的面包车在傍晚的夜色中从文锦渡口岸的香港侧开了过来,昏黄灯光下可以看到车前标有“深港创新圈公务直通巴士A线”的标志。

  胡忠诚是这辆车上八九位乘客之一。“我跟他们不同,每周才去一次香港科技园,今天早上过去的,晚上回来。”胡是深圳一家IC设计公司的产品工程师,他们经常要去香港科技园的集成电路设计/开发支持中心做测试。

  胡口中的他们———车上另外几位乘客———大部分属于香港应用技术研究院的工程师,他们受雇于那家香港科研机构,却居住在深圳,每天早上去上班,晚上坐直通巴士回家,单程40分钟。“确实是很方便。”胡说。

  按香港和深圳双方约定,像胡忠诚这样可以乘坐直通巴士,享受深港往返通关便利的,包括这样一些人:深圳高新区、香港科技园的入驻单位中工作的专家、学者;前往香港科技园、深圳高新区进行技术和商务活动的入园入区单位的研发及商务人员;深圳国际科技平台成员单位、深圳市创新总裁俱乐部会员;深圳大学城、香港大学城的专家、教授、学者及技术研发人员。

  “公务直通巴士”是提出“深港创新圈”概念以来,结出的第一颗现实的果子,在今年4月21日开通时,甚至让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尚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施尔畏、香港科技创新署署长王锡基、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刘应力等一干官员纷来捧场。

  “深港创新圈”计划

  2005年底,即将在2006年1月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作典型发言的深圳市政府,拟向中央政府提出一系列建议,其中一个汇报稿中,第一次使用了“深港创新圈”这个词,此后在2006年初深圳市政府“一号文件”中,正式把建设“深港创新圈”列为自己的战略目标。

  深圳的构想是:以科技合作为核心,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为基础、市场为准则,以(深圳河)河套地区为纽带,以香北教育研发集群及深南产业集群为主轴,以珠三角为纵深,全面推进和加强深港科技、经济、教育、商贸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加快建设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在国家战略中有重要地位、对区域发展有突出贡献、创新资源最为集中、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半小时深港创新圈”。

  “它既可能是在华南区域内成功破解中国产业自主创新难题的解决方案,亦可能是香港和深圳避免在整个区域内被边缘化的灵丹妙药。”深圳科技局的一名官员对本报记者说,当深圳向北京和香港推销这个颇具新意的计划时,反应都相当热烈。

  2006年3月6日,在北京的全国“两会”上,3位重量级人物,包括原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原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现任深圳市政协主席李德成,共同提出提案向中央政府建议深港两地共同建立“深港创新圈”。

  此一建议迅速在京港深三地发酵。

  从2月到8月,深圳利用各种机会,向香港贸发局、香港科技园、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业内有影响力的人士鼓吹“深港创新圈”。

  与以往香港对深圳的频繁“求爱”态度暧昧迥然不同的是,香港对这次“求爱”作出了热情的反应:9月21日,香港工商科技局常务秘书长何宣威公开向媒体宣布,香港和深圳拟于今年底签订“深港创新圈”计划。

  而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是,此一战略合作协议的文本现已拟定,原拟在10月中旬的第8届高交会上宣布,但由于相关中央部委走程序,可能要拖到11月底甚至12月初双方才能最终签字。

  还在恋爱期

  为何香港政府此次反应迅速而热烈?在接受本报电话访问时,香港科技园副总裁张树荣这样解释:深港两地必须结成联盟。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许仕仁,3月21日在香港的一个研讨会上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慎防边缘化”呼声,由此开始,引发了香港一轮关于“边缘化”的大讨论。

  “深圳于此际再度向香港抛出‘深港创新圈’绣球,非常是时候。”深圳市深商研究会秘书长黄东和对本报记者说,“香港正在重新认识深圳,正在发现它也很需要深圳,而‘深港创新圈’可以让香港看到一个非常有用、能帮上忙的深圳。”

  接受本报访问的张树荣正是这样理解的:“香港有数家亚洲一流的大学,有把高科技研发变成商品的优势,又可以提供便利的融资条件;深圳有很好的高科技产业基础,又可以招募到中国大陆的优秀人才,两地互相利用好处,变成了一个联盟,可以是研发在香港,制造在深圳。”

  张树荣直言:香港和深圳,不要看作两个点,可以看作是一个点,就可以是一个龙头,再加上珠三角、广佛都市圈,由南向西,带动泛珠三角经济起飞,这是香港可以为国家做的事情。

  “来自民间和商界对深港科技合作的需求,是深港创新圈不竭的推动力。”深圳市科技局对外交流处副处长王志毅说。

  “谈了这么久,该成家了,该准备嫁妆了。”深港产学研基地副主任张克科戏言,“现在深港创新圈还在恋爱期,还没到结婚期。”

  创世界级创新圈?

  张克科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现在,深港创新圈是个概念,还是个行动纲领?还是个实体?”如果从记者了解到的香港政府方面的态度来看,或者从即将签署的合作计划来看,香港方面或许是把它看作了一个行动纲领,虽然在深圳政府的建议下,双方的合作计划或许会把“在深港边境地区建立一个科技创新基地”写进备忘录,甚至,也不排除深港双方真的会共同创办一所全新的大学。

  深圳虚拟大学园管理中心主任邱萱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深港创新圈,可以把它看作在CEPA和泛珠的框架下的一个行动方案。”而作为具体推进深港创新圈的操作者之一,王志毅认为,既应该是一个实体,亦应该是一个行动纲领,更应该是一个概念。

  所谓“概念”,在王志毅看来,即它应该成为深港联盟战略的抓手,同时应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深港创新圈撬动粤港一体化和泛珠合作体系,并成为亚洲甚至全球科技资源、科技投资向华南地区集聚的载体,一个科技投资热点。

  不过至少从现在看来,上升为国家战略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今年初,深圳曾试图让国家明确宣布深圳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城市”,未果。

  “如果由香港向中央去提,也许会比深圳更容易一些。”黄东和说。

  广东省是什么态度也不很明朗。虽然广东省科技厅厅长谢明权公开声称“深港有条件创世界级创新圈”,但是9月11-12日广东省政府特地在深圳召开“广东省自主创新工作现场会”时,异常强调深圳“以企业为主体自主创新”这个主题,却几乎没有碰触到“深港创新圈”这个命题。

  王志毅说,从我们做事的角度,应该这样看:在追求它成为一个国家战略的概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做,一个障碍一个障碍地克服,就好比“深港创新圈公务直通车”、非户籍科技人员如何在深办港澳通行证这样很务实的事情,积累起来,就是深港创新圈的基础。

  异口同声地,张树荣也说,“慢慢做,把应该做的做好,国家也会看得到。”

  一组关于广东“创新”经济的数据

  2005年,广东省GDP合计21701.28亿元。据估算,其中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为49%。

  2005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300.2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24.7%,这一数字自“十五”以来保持30%的年均增长。

  2005年,广东省科技活动经费投入456.36亿元,比2000年增加241.71亿元,年均增长16.3%。5年累计科技经费投入达到1728.73亿元。

  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额为249.6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15%。同年的全国水平为R&D经费总支出2450亿元,占GDP的1.34%。

  2005年,广东全省专利受理为72220件,专利授权36894件。

  在

世界500强中,已经有176家在广东省设立581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在广东设立研发中心246家。

  图:

  深圳遥望香港CFP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