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产业扶贫观念亟待更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 02:45 中华工商时报

  培养龙头企业形成产业优势

  “产业扶贫从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方面,是促进产业投资收益与贫困地区发展的双赢策略,是在新时期,为投资者寻找发展机遇,为贫困者寻找致富道路、为社会寻找均衡安定的全赢政策。”扶贫专家卢勇的一番话在“中国贫困地区产业开发论坛”引来了一片掌声。

  在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个年头,首次以成员单位亮相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的这么一场“中国贫困地区产业开发论坛”自然备受瞩目,尤其是引起了中部和西部等主要贫困地区的高度关注。

  “三个掩盖”蒙上贫困的眼睛

  “这些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面临的任务仍十分繁重艰巨。”这是2005年5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为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第三届会员大会所做批示中的一段话。

  时隔一年,当今年5月25日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走进山西时,山西省长治市委书记郭海亮在汇报工作时提出了“三个掩盖”的说法。即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掩盖了农民收入缓慢的事实,城市的迅猛发展掩盖了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发展缓慢的事实,部分人的快速积累掩盖了多数人收入增长缓慢的事实。“三个掩盖”让“繁重艰巨”显得具体而深刻。

  据国务院扶贫办

政策法规司司长刘福全在论坛上介绍,目前我国仍然有2365万人口没能吃上饭,而按照世界银行制定的贫困标准来计算,我国还有1.2亿农村人口处于绝对的贫困。

  “四大流失”导致贫上加贫

  在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扶贫专家卢勇的眼里,“四大流失”不改变,发达地区会越来越发达,而贫困地区则会更加贫困。

  卢勇所说的“四大流失”,指的是资源廉价流出,消费资源市场价流出,高、中、低级人才流出,居民存款资源流出。卢勇认为,“水往高处流”无可厚非,但也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了东西、贫富、城乡两极差异的内在因素。

  走产业化扶贫道路

  刘福全认为“光靠农民自身,要改变其现状是非常困难的”。

  参加论坛的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胡富国则提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产业发展这一核心。他认为要改变扶贫开发观点,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产业扶贫思路。对此,卢勇表示赞同,他认为产业扶贫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

  卢勇认为,产业扶贫是帮助企业在业已结构化的市场中,突出重围走向新生的桥梁,是将城市消费者变成农村投资者和企业家的一种有效机制。

  据刘福全介绍,国务院将通过政策资金的倾斜,争取于“

十一五”期间,在全国592个贫困县各培养1-2个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一定的优势产业。刘福全表示,“贫困县不一定是企业的所在,但它必须在贫困县设生产基地,雇佣当地劳动力。其产前、产后靠龙头企业经营,而产中则能有效地推动农民脱

  贫。”

  呼唤《反贫困法》尽快出台

  论坛期间,尽快出台《反贫困法》(或称《扶贫法》)的呼声再次响起,多数与会者认为,在推进法制化的进程中,建立《反贫困法》不仅条件成熟,而且势在必行。

  一些专家认为,如能及时立法,制定并实施《反贫困法》或《扶贫开发工作条例》,就能够更有效地来规范扶贫行为,调整各方面关系,保障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同时,通过立法,还能更合理合法地界定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向,确保和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立法,还能有效地引导人才的引进。扶贫人士普遍认为,贫困地区最“贫”的不是其它要素,而是人才。

  与会者认为,通过立法,可以有法可依地通过社会分配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扶贫工作。他们认为,现在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由解决温饱为主转入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的阶段,进一步提高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的任务同样十分繁重,缩小贫富差距更是任重道远。(8E2)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