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求解中部崛起之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29日 07:00 新华网

  新华网长沙9月29日电(记者董素玉、谭剑、刘文杰)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逐步实施,让“不东不西”的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安徽、江西走到了时代舞台的聚光灯下。继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等政策实施后,中部六省的发展一度陷入“各方夹击”的尴尬境地。中部地区如何走出困惑,迎头赶上,担负起中国经济新增长极的重任,成为首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与会各方热议的话题。

  “中部塌陷”是否存在?

  中部六省拥有我国十分之一的土地和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是重要的

能源、原材料生产和输出基地。再加上承东接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成就了其“雄踞一方”的实力。但近年来,中部地区却越来越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东部沿海、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加速发展的对比之下,中部显得有些黯然失色,被比喻为“中部塌陷”。

  据统计,1952年中部六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所占的份额为21.54%,1978年为20.68%,1990年为22.15%,2000年为20.37%,2004年为19.66%,其份额逐步走低。

  有学者认为“中部塌陷”的说法虽然源自近年经济指标中中部增长较慢的现实,但和西部相比,总体实力上还是中部更强一些。而且,目前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在加速,与东部地区的增速差距也在缩小。如果仅从“塌陷”的角度来看中部发展,来论证中部需要崛起,未免太过消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说:“我并不同意‘中部塌陷’的说法,中部与东部沿海的差距是在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实际上中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并不慢。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不是由于‘中部塌陷’,而是基于中部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经济学界的专家盛洪认为,由于东部发展较快,产业升级日趋明显,东部原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受制于劳动力价格上升、地价上升及环境承载能力限制,开始向外转移,而邻近东部的中部各省恰巧得到地利之便,同时又有产业基础好、劳动力和资源价格便宜的优势,这样东部的产业转移为中部发展带来机遇。“可以说,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是水到渠成,恰逢其时。”

  “逐鹿中原”:博弈还是共赢?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激发了中部各省领跑中部、率先崛起的热情。“中部崛起”的机遇中也潜藏着“逐鹿中原”的竞争。

  张小济说,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地区竞争不可避免,如果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共同发展,地区竞争将成为推动中部崛起的积极因素。

  但在中部地区这轮竞相发展的热潮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有的地方争先恐后将自己定位为中部崛起的先锋和龙头老大;一些地方或明或暗地在招商引资、产业项目、政策环境等各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和竞赛,甚至出现了以超低地价招商引资等不良竞争现象。

  专家认为,改各自博弈为携手共赢,才是中部崛起的正确方向和出路。中部要实现作为一个整体板块的崛起,需要培育多个增长极,绝对不是一省一市排他性的一枝独秀。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任文树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个地区的发展,必然会与周边地区联动,形成整体向上的力量,中部崛起必须打破省区间的利益局限,加强资源共享,跨区域进行资源与要素整合、产业和企业的重组,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中部崛起遭遇“政策饥渴”?

  在我国的整体经济布局中,东部地区享受开放政策实现了“先富起来”,西部地区通过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了大开发的步伐,而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也利用国家的倾斜政策逐步走向振兴,这种情况下,中部六省对中央政策的期待显得尤为强烈。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为促进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提出了36条政策措施,使得中部崛起战略在提出两年之后终于步入实施阶段。在此间召开的首届“中博会”上,

商务部提出了“万商西进”工程,以此为代表的其他多项措施,标志着国家相关部门对于中部崛起的具体实施政策开始出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部崛起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中央政策的支持,成为了此次“中博会”上引人注目的问题。

  有关专家认为,中部发展问题同自然、历史人文和体制问题相关。中部地区不要因为自己目前在增长方面暂时落后而盲目进行政策攀比,而是要在客观分析自己优劣势和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用好已有政策,积极推动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出台。

  盛洪认为,对于中部地区的发展,中央政策、外部条件固然必要,但内部因素是实现崛起最为关键的因素。目前中部最应该做的是,研究自己,谋求发展。一味地依赖优惠政策,发展不可能持久。

  “如果东部发展有优惠,西部大开发有优惠、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也有优惠,全国各地区都有优惠政策,就等于不存在任何优惠政策了。所以中部地区不是要优惠政策,而是要平等政策。”这位经济学家说。(完)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