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圆明园》:中国纪录片院线市场的探路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11:22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栾璐报道

  历经5年策划制作,以突破传统纪录片模式的全新创作手法摄制的史诗纪录片《圆明园》9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首映,并迅速引起业界各路专家的关注。此前,导演金铁木曾坦言,从创作之初就希望影片可以进入影院,而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在电影院线几乎被进口大片和国产商业片覆盖掉所有票房的时候,《圆明园》能否开启目前在国内
尚属空白的纪录片院线市场,前景尚不明朗。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我国现今纪录片产业起步发展的时刻,影片《圆明园》做出了积极、成功的尝试。这部历史题材的纪录影片无论从文献性还是权威性等角度来说,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作为纪录片电影进入商业市场的尝试,《圆明园》无疑有着相当高的竞争力。

  《圆明园》究竟是应该被称之为“纪录大片”、“历史纪录片”,还是应该叫“史诗纪录片”、“历史文化片”呢?这部采取了国际先进的三维仿真电影动画技术,同时辅以故事片式、真人符号性的表演和真实再现的艺术叙事手法并带有娱乐元素的影片,曾因其颠覆传统纪录片模式的拍摄手法和创作方向引起专家学者的一些争议,至今似乎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而金铁木本人则更倾向于把它叫做“非虚构片”,他认为,纪录片发展到现在,已经很难和故事片划清界限,“虚构片”和“非虚构片”也许是一种更为精准的划分方式。的确,从成片上看,《圆明园》似乎更像是一部历史题材影片,纪录片的特质已经退而次之了。纪录片研究专家司徒兆敦认为,导演的定位正是把圆明园当作像故事片一样的纪录片和像纪录片一样的故事片,非常有意思。

  台湾著名导演陈坤厚称,从世界大的趋势看,纪录片是一个面向大众化的产业,而不仅仅是做成一种阳春白雪的概念电影,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纪录片产业化并进入院线就应该是必然的趋势。陈坤厚将《圆明园》看成中国纪录片进入产业化的第一步,或称是重要的契机。他说:产业就是生意,纪录片已经进入一个必须要票房的时代了,上院线这样的探索很重要,片子已经出来,下面就要看行销了。《圆明园》这部影片是迄今最好的一次尝试,可以说是非常大的一个奇迹。在佩服制片方有这样的勇气的同时,他也希望发行公司能担当起更重大的责任:如何让中国历史纪录片产业能够更红火,能够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欣赏,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博士认为,《圆明园》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传媒生态在今天已经开始变化和松动了。现在的市场使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在叙事能力上更考虑大众口味,更考虑可看性,对进入院线非常有利,在这类影片的宣传推广方面,胡智锋表示前景非常乐观。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周鸿铎在9月20日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有些影视片,可以借用纪录片的相关资料,然后进行加工、创作。此类影视片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纪录片,不能按照纪录片处理,但可以按照艺术片进行产业化运作。影视片既然作为商品,那么它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也就是一个商业过程。但目前在我国,存在着营销队伍与创作人员的产销脱节,懂片子的人往往不懂市场,懂市场的人往往又不懂片子,这样就会使路子越走越窄,很难得到多层次的回报。

  据长期从事纪录片报道工作的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记者谢博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介绍,现在纪录片在国外的市场非常大,以美国的Discovery探索频道为例,典型的美国模式——把娱乐化的理念体现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大胆使用故事片的叙事方式,使其像好莱坞电影一样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圆明园》借鉴了探索频道成功的商业范本,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较大的市场反响。他认为,目前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和营销,需要发行方、制作方、导演摆出亲近观众的姿态,抓住观众的兴奋点,并按照国际商业通用的市场运行规则来运作,建立顺畅的市场营销渠道,最终把这块市场共同做热。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