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发明全“烂”在手中 300民间发明人处境尴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 06:59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在成都商业场的三楼上,有一个成都民间发明人所称的“科技之家”,30米长的走廊上,挂满了各种发明的宣传海报,但长时期被雨水冲刷已经泛黄。走廊尽头是两间简陋、不足15平方米的屋子。一间屋子里堆满了科技发明专利的展板,布满了灰尘。另一间是兼作小卖部的会客厅。

  在这里,一群以自己单薄的力量一直在从事发明创造的人正被他们自己的发明耗得
精疲力尽。成功似乎离他们很近,又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

  “科技之家”月月亏损

  平时,来“科技之家”的走廊上喝茶交流的发明人只有几个;一到周末,人数会有10多个人,那时会热闹些。在此经营小卖部的蒋姐透露,现在的“科技之家”远不及两年前热闹了。“以前周末一到,常有100多人来聚会。”问及原因,蒋姐直言到,许多发明人在这里找不到投资渠道,找不到资金,“有的人渐渐不来了,有的自己去找投资,有的转行做小本生意去了。”

  蒋姐说,科技之家成立已经有好几年了,两年前才搬到商业场的三楼上。这个组织靠所有会员集资建成。每人交点钱,成立了一个喝茶交流的固定地点。但是,每月的房租加上水电费要1000元左右,每月的收入只是靠小卖部卖点烟钱、两元一杯的茶钱便再也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科技之家每个月都亏损,集资的钱亏完了大家再一起出钱来补。

  300发明人无一交易成功

  可是,这和科技之家成立之初所预想的大不一样。成立科技之家,是为了给民间发明人搭建一个专利变为财富的交流平台。当专利变为财富后,无论是厂家、企业还是发明人自己都向科技之家提供一定比例的“感谢费”。

  “我们有300多个民间发明人会员,但至今没有一个人在这个平台上交易成功。”蒋姐说,虽然科技之家没赚到钱,但大多数会员还是愿意每人出点钱把这个地方维持下去,“民间发明人是个特殊的群体,在社会上得不到理解,在这里毕竟有个地方可供他们诉苦、聊天。”

  为发明所累 终日活在魔方里

  在科技之家的会员中,90%以上都是退职、退休人员。这些人钻进了牛角尖。苦心研制10年、20年的发明成果申请了专利后,没有任何的市场价值。

  “发明者对待自己的发明就象是自己的孩子一样,谁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好呢?”一位不愿透露全名的黄先生说,他曾劝过许多人放弃自己的发明,踏实地做些实事来养家糊口。“他们听不进去,执迷不悟。”他说,这里绝大部分人做发明时不了解市场的需求,发明的东西太片面,对自己的产品自以为是。

  痴狂人物每日啃着泡菜盼奇迹

  55岁的陈元(化名)曾经是钢管厂的工程师。他经过10多年的苦心研究,研制出一种磁悬浮延厌,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钢水压成钢管,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各内型钢管的成本。但,关于这种发明的一次实验就需要几百万元。陈元找不到愿意投资的企业,他将房子卖掉,四处借债50多万元,做了一次小型的实验获得成功。然而,这种小型实验的成功并不让企业“感冒”,企业负责人问他:“如果几百万给你,实验不成功,你能给我赔偿吗?”

  如今,陈元的妻子、儿子都已下岗。每月的生活来源全靠陈元的几百元退休工资。每天的饭菜都是泡菜加白饭。对于这种生活状态,陈元却说:“我的项目要是成功了,上千万的资金自然就来了。”

  空空的家里只有两根凳子

  50岁的杨天(化名)用了10多年研制太阳能

发动机,用太阳能加热导体。为此已经投了几百万元进去的杨天在成都有一个铺面,做些小生意,日常的生活来源就靠铺子养活。虽然日子过的不像陈元那样凄凉,但走进他的家,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除了一架床、一张桌子、两个凳子再没有任何家具。其余的空地上堆满了研制所需的材料。

  由于10年如一日的痴狂,杨天的妻子无法忍受拮据的环境搬回娘家。对于妻子的做法,杨天表示理解,“一个人的时候,会想成功可能永无尽头。但每次实验成功又让我停不下来。”

  工作辞了 老婆离了

  如今已步入中年的老赖20多年前由于自己有几个专利发明,将铁路局的铁饭碗辞了。这一做法让他的妻子无法理解,一气之下离了婚。老赖的专利发明全是一些诸如“棺材形状的骨灰盒”之类的小发明。一心想靠这种发明挖个金娃娃的老赖抱着专利四处奔波,曾经有个厂家想以2万元买断其中一专利,老赖嫌价太低没卖。跑了10多年的老赖最后仍没有找到一家“合适”的厂家。目前,老赖一个人住的地方还用蜂窝煤来烧菜做饭。

  人物个案一个民间发明人的尴尬困境

  55岁的刘星良从1986年开始到2003年共有15项专利发明。也就是说,他平均每年都要发明一项专利。“搞发明吃过很多苦,但实验成功的喜悦是无法想象的。”刘星良说,但发明成功后,每年的上万元的专利费最头痛,为此,他不得不放弃一些专利,他叹口气:“搞发明难,成果转化则是难上加难。”

  搞发明 被朋友拐走10多万

  “我们这种人经受着资金、体力、精神的三重压力。”刘星良叹道,1998年,自己天天忙于做测试,只得将

出租车让给一朋友开,每月朋友向他交些饭钱。然而,这朋友却将他的车卖掉后跑了。为此,刘星良损失了10多万元。“那段时间差点将我逼疯,每天和妻子吵架,女儿不理我,父母不准我搞发明。”刘星良苦笑着说,没有了生活来源,刘星良只得在节水类的杂志上发表点文章,以此来缓解压力。

  为专利所累 一年参展百次

  为了将专利转化为产品,刘星良只要听说哪个地方有科技展示会,无论再远的地方他都不会放过。2004年,他背着自己的节水装备穿行在全国各城市之间。“有些展会不要钱,有些要两、三百元。”他算了算,一年下来参加上百场是绝对有的。“主要是路费开销大。”他表示,虽然吃住都找最便宜的地方,但光路费加起来就有五六千元。慢慢地,刘星良的信心被冷却下来,因为在展会上他没有得到过一家企业的问津。

  “记得那时,每参加完一次展会都不敢回家。害怕看到妻子急切期盼好消息的眼神,害怕听到女儿又一次叹气。”家里人说刘星良是“疯子”,女儿想要台电脑,刘星良也只得对女儿说,“再等一年行不?明年爸爸一定给你买。”

  盲目合作 倒贴5000元

  2005年,新都的一家民营企业终于看中了他的“无活塞岩石阀”专利,愿意先出2万元开发,成功后再付给他5万元。这一消息让正在苦海中挣杂的他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在无合约的形式下,他接受了该企业的条件。但几个月后,刘星良向其索要5万元时,该企业称,开发资金不足无法进行市场拓展,拒绝支付5万元,并要求刘星良将已付的2万元退还,不然就在法庭上见。

  刘星良傻眼了,考虑到打官司要花钱,他只得向该民企“还”了5000元钱,结束了这场纠纷。同年,上海一家公司看中了他的一项专利,提出支付给他几万元,并在成品生产出来后,他能提60%的利润。这一次,刘星良与该公司仔细地签定了合同。然而,产品生产出来后,该公司却以没有进行市场销售为由推脱提成款。

  花钱打广告 遭遇电话骚扰

  在某

知识产权官方网站上,刘星良咬咬牙花费几千元做了个广告,自己的发明成了该网的重点项目,转让费报价8万元。接下来的两个多月,他陷入了无边的电话骚扰中:接了上百个电话,没有一个正经企业来联系我,倒是迎来了一大批会议贩子、中介骗子、招商传媒。 早报记者丁宁摄影方炜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