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成本优势消失催逼产业转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 03:37 深圳商报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制造业赖以生存的“成本优势”正在加速消失。

  在税收优惠方面,近日五部委联合发出通知,从9月15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税率,同时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在人力成本方面,从9月1日起,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国内重要制造业基地都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在土地政策方面,随着“国八条”进一步关紧土地闸门,各地工业土地价格普遍将提高近50%。在环境成本方面,9月7日国家
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在新发展观的考量体系中,过去发展经济几乎忽略不计的环保、安全成本无疑将成为“中国制造”新的门槛。

  这些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必然改变与制造企业息息相关的经济气候,企业层面如何作出应对是一个必须尽快决定的战略问题。据有关调查,珠三角地区制造企业在加工贸易中获得的平均利润率仅为3%~5%左右。有专家预计,如此低的利润空间因成本优势的消失很可能在3~5年内就会完全丧失。在这样的背景下,制造业如何转移突围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命题。根据一般的经济规律,企业通常有两种选择。第一是产业空间的转移,将工厂迁移到成本优势更为突出的地区去。比如,对于以劳动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大头的来料加工企业而言,沿海地区工资标准提高了,还可以选择往内陆迁移。但这条道路的可行性取决于迁移后低的直接成本与其他上升的隐形成本之比。目前,大量制造业产品以出口为导向,离开沿海的港口后运输成本随即上升。同时,离开了原来成熟的产业链环境,也将带来配套成本的提高。

  第二是产业层级的转移,向制造环节的上下游突围。如果说过去经常提到的向“微笑曲线”两端看齐立足点仅在于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那么现在这种选择已关系到制造业的安身立命之本。向上看,可以进入研发、设计环节,从贴牌加工变身为委托设计生产。在众多工业品技术趋同的情况下,独特的造型、包装、功能设计是制造企业在短期内相对容易掌握的利器。向下看,可以进入品牌建设、自主营销领域,从简单代工转型为自有品牌营销。据海关统计,去年广东外贸出口额2381.6亿美元,而各类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出口额只有128.7亿美元,仅占5%。巨大的落差在另一个意义上恰恰说明了这里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对于产业空间转移,这条道路长远来看无疑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不同领域的企业会有不同的选择。但是无论如何,现实已经到了必须迈出脚步的时候。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