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揭开“哥德堡”号的神秘面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 09:20 经济参考报

  穿越260多年时空,瑞典仿古木帆船“哥德堡”号重新来到中国,并第一次抵达上海,一时间引发了人们的浓厚兴趣。这艘看起来与原来模样近乎毫无二致的现代古船,她的过去与今天到底有哪些“同”与“不同”?记者近日登上“哥德堡”号,试图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古时造船一年半 如今需要十余载

  “哥德堡”号的船员告诉记者,在18世纪的瑞典,建造一条“哥德堡”号这样巨大的帆船,只需要18个月的时间,而眼前这条采用21世纪先进技术建造而成的复制木船竟然需要10多年,这让记者惊讶不已。

  15世纪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为西方打开了通往东方的大门,关于神秘而富庶的东方的描述开始在西方广为流传。当商船不断带着

瓷器、丝绸和黄金满载而归时,欧洲各个国家掀起了一股到东方淘金的热潮。瑞典也不例外,在18世纪开始建立自己的商贸船队,并随之形成了庞大完整的造船业。

  在斯德哥尔摩附近的海岛上,当时分布着许多巨大的船坞,这些船坞主要用来建造船体,船的其他部件——大到几十米的桅杆小到一颗铁钉——都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专门工厂加工,成品最后被运到船坞进行安装。专业细化的分工加快了造船周期,而繁忙的海上贸易也要求加快造船的速度以满足需要。

  当今天重建“哥德堡”号的时候,让人们没有料到的是,重现260多年前的一艘古船,竟然比建造一条现代化的万吨巨轮要困难得多。由于原始的设计图纸已经不复存在,工程师花费了数千小时的研究,借助海底打捞起来的残骸和残存的文字记载,才绘制出新船的结构图纸。人们花费了巨大的力气保持“哥德堡”号的原汁原味,仅仅建造桅杆就耗费了10万小时的人工。另外,船上12吨重的铁钉和螺栓、700多只榆木滑轮、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船帆,还有25吨用大麻制成的绳索等部件,都是按原样手工制成的。

  “哥德堡”号的工程师告诉记者,今天的“哥德堡”号要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和其他船只一样,要符合国际海事适航标准才能获准成行,在这同时还要保持古船的原有风貌,这才是最难的。

  据记者观察,“哥德堡”号上安装有雷达及卫星导航、通讯、动力、自动灭火、海水淡化、食品冷藏以及取暖和通风等系统,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船上还配备了生活废水和粪便处理系统。令人称道的是,经过工程师的精心设计,所有这些系统都被巧妙地隐藏了起来,使她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与以前有任何不同。“哥德堡”号就这样最终成了一条披着18世纪外衣的现代化高科技海船。

  生活在船上 天堂与地狱之间

  18世纪的海上航行,远不像人们想像中的轻松与浪漫。怀着对财富的向往,船员们登上了驶往东方的“哥德堡”号,而航程往往成为充满地狱般危险的冒险之旅。据负责设计与建造“哥德堡”号的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负责人介绍,在那个时候,“哥德堡”号可以带120名船员,但是每次航行大概都会有1/5的船员在航程中死去。

  绕过非洲好望角到大洋洲之间的航程是最为险恶的一段,咆哮的西风带、炎热的气候、数月于海上航行不能靠岸都会给船员造成巨大挑战。储存的淡水开始变质发臭,装水的木桶里长满了虫子;吃不到水果蔬菜,许多船员因为缺乏维生素牙齿开始脱落;除了船东和高级船员能享受“单间”,大多数船员还要和随船带着的活猪羊挤在一起睡觉,传染病和热带病随时可能发生。

  而这一切在新的“哥德堡”上已经不复存在。有了先进的技术保障和充分的准备,船员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这次航海旅程相比历史上的航行充满了令人向往的奇妙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哥德堡”号为了保证航行安全安装了许多现代化设备,但在航行中“哥德堡”号依然坚持了传统的驾驶与操作方式。比如,船帆的收放和调整都要靠船员亲手操作,而操作船帆是船上最危险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哥德堡”号7月最终接近广州的时候,经历了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考验。当时海面上刮起七级大风,翻滚着三四米高的巨浪,需要立刻把帆收起,否则桅杆就有断裂的危险。船长下令各就各位,同时也让所有船员做好弃船逃生的准备。

  查理,17岁,船上最年轻的船员。船长一声令下,他和其他船员一起顶着台风爬上了47米高的桅杆,一阵阵强劲的海风吹来,船体和身体都在风中剧烈摇晃。“人在上面就像一片树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吹飞。”爬桅杆的过程中查理的两只鞋子都掉到了海里,“幸好不是自己。”查理打趣地说。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搏斗,帆最终被收拢,船也恢复了稳定,可是搏斗中有不少船员的胳膊上“挂了彩”,打起了绷带。但查理告诉记者,他还是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除了危险,在桅杆顶端还能看到开阔壮美的日出日落,还有海鸟擦肩而过,“感觉好像在比翼齐飞”。

  除了这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更多的时候是风平浪静,漫长的海上航行也不免会显得单调,正如大家开玩笑说的,“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着一个浪花接着一个浪花,吃完一堆黄油,然后和绳子较劲。”于是乎,年轻的船员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活跃气氛,比如弹吉他、唱歌、打扑克牌,还有人在船上练起了瑜伽。不过船员们觉得最惬意、最过瘾的还要算直接跳进5000多米深的大海游泳,和海豚们一起嬉戏。

  从经贸之旅到友谊之旅

  “哥德堡”号历史上就很著名,因为她是当时瑞典最大的超级商船之一,曾于1739年到1745年间三次往来于瑞典和中国,每次到中国的航运贸易收入都相当于当时瑞典全国的国民生产总值。1745年9月12日,当哥德堡号第三次往返3.7万海里从中国满载归来时,在距离哥德堡港口岸边只有900米的地方触礁沉没。

  但“哥德堡”号的沉没丝毫没有减少瑞典商人从事贸易的热情。从1731年到1806年,“哥德堡”号所属的瑞典东印度公司总共派出了37艘船进行了至少132次从哥德堡到中国广州的远洋航行,“海上丝绸之路”就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经贸之路。

  沉睡在海底的“哥德堡”号不会想到,260多年后的今天,她会被人们重新发现,成为那段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最佳见证。从海底打捞起的瓷器经过清洗仍然透着细腻的光泽,一些保存完好的茶叶依然散发着几百年前的清香,而抵御海盗的30门大炮也被完好地发现。

  相比之下,重现于世人的“哥德堡”号仍然装备了10门大炮,但是它们的作用已经有了根本的不同。从瑞典到巴西、南非、

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最后抵达中国,“哥德堡”号每到达一个港口都会鸣放隆隆的礼炮,以表示“哥德堡”号所有船员对当地人们的友好与敬意。事实上,在每一处港口,“哥德堡”号也都受到了最为热烈的欢迎。

  现在的“哥德堡”号不再装载任何货物,船员也不再是做着发财梦的冒险家,取而代之的是30多位瑞典的专业船员和50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志愿水手。志愿水手每段航程要轮换一次,在最后一段从雅加达到上海的航程中,加入了许多中国的年轻人。闲暇的时候,他们会向瑞典的朋友们介绍中国的茶艺文化,教他们讲汉语,让他们亲口品尝中国美味的烙饼。当“哥德堡”号最终抵达终点上海时,中瑞两国的年轻船员面临分别显得依依不舍,他们相互留言拍照,许多人的双眼噙满泪光。两个月之后,“哥德堡”号将踏上回家的旅程,没有人会怀疑这仍将是一次“满载而归”的旅行。


 本报记者:张强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