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物价走向牵动政府决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 02:04 中华工商时报

  进入9月以来,不少地方的老百姓感到物价有所上涨。此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表明,8月份的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了1.3%。1.3%的涨幅,应该说并不算很高,而且在国家控制的价格水平之内。但是,老百姓的感受似乎不一样。

  曾经有人专门分析过老百姓对物价的感受与物价实际上涨情况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专家们认为,这种差异之所以存在,一是因为CPI的统计中并不包括住房价格,而一路猛涨的房价恰恰是老百姓深为不满的。第二个因素是,人们通常对商品的涨价反应较敏感,对降价则不太关心,而CPI统计的是263类、700种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值。总之,“差异”往往来自于误解或误读。

  专家们的分析和解释当然是很专业的。然而,对于物价问题,对于老百姓对物价的感受,决不能因为有了专业性的分析和解释就可以轻描淡写,不以为然,而是需要有一点政策眼光,需要未雨绸缪,慎重对待。

  比如,今年二季度央行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24.4%的受调查者判断“物价过高”,对物价满意指数则下跌到-12.1%,该调查同时显示,上述判断和满意度已影响了人们对未来收入、未来消费的预期,这难道不值得重视吗?

  再看看CPI的具体构成。统计数字表明,交通价格和通信价格下降,食品、医疗保健等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两相扣抵,CPI涨幅为1.3%。但是,消费有“刚性”、“柔性”之分,人们可以少打几次电话,少乘几次车,但一日三餐不能少,水、电、燃气也是非用不可。而实际情况是,近几个月的食品价格一直在缓慢上升,一些蔬菜、水果的价格甚至翻倍,水、电、气等公用服务类的价格涨幅尤其大。比如,有的城市一罐液化气一个月就上涨了几元钱。要知道,在专家的眼中,食品价格、水电气价格可能只是CPI的“权重”,只是一些百分比,但对老百姓而言,是他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支出,是他们对生活状况的切实感受。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钢材、铜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工业消费品也结束了近

  年来价格下滑的走势,开始略有上升。对这一价格变化趋势,特别是对食品价格和工业消费品价格是否会轮番拉动CPI上涨,是否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潜在威胁,有关方面需要有所应对。

  说到底,CPI属于“滞后性”指标,当它被统计出来之时,物价的变动已经成为现实。从这一角度上讲,老百姓的感受或许不够“专业”,但可能对决策者极为重要。(22B5)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