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社论:交相辉映的两个“十年”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 11:25 中国产经新闻
以中国的传统,“逢十”就是喜庆的日子。2006年的这个“逢十”,属于本报——中国产经新闻报。 今年,是中国产经新闻报社创建10周年的年份。交相辉映的两个“十年”,一是指本报,另一个是指中国经济。 虽然,一张报纸与整个中国经济相比微不足道,但对于置身于这份报纸的报人,它们同样地重要,因为它们之间有着那样紧密的逻辑联系,这就是:10年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这份报纸;10年来,这份报纸忠实、客观、热情地报道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尖锐、冷静、深刻地批判着发展历程中的问题。 中国经济与中国产经新闻报,相伴相生,走过10年。 10年前,中国经济是个什么样子?GDP总量是多少?只一个数字就能说明许多,那一年,我国钢产量超过1亿吨,就是一个上头条的大新闻,而今,我国钢产量已经超过3亿吨,大家对此已习以为常。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高性能用钢,都是我们国内自己生产的,不需要花大钱进口。仅此一滴水,就折射出中国经济10年快速发展的太阳般的光辉。 报纸也是同样。1996年7月2日,中国产经新闻报(当时的名称是中国资产新闻报)问世。那时,我们并不强大,连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创刊座谈会的见报消息的标题都是《报刊之林又添新绿》。我们当时的想法是,新绿代表新生,虽然稚嫩但生机勃勃,新绿预示着繁茂的未来。 在新绿中,我们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呼唤青藏铁路的修建。创刊伊始,《青藏铁路,世纪之梦何时圆?》和《青藏铁路,世纪之梦怎样圆?》以上下篇的方式,对青藏铁路修建的迫切性、必要性和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报道在当时引起铁道部和原铁道兵部队高级领导的强烈支持。巧合的是,恰逢本报创刊10周年之际,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世纪之梦今日圆! 在新绿中,我们推出“共和国长子备忘录”,对新中国成立以后156个大型国企在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困境进行解剖。连续6篇万字以上的大型报道,透彻地向全社会报告了“老革命遇到的新问题”,从它们自身的改革意识不够、国家在新时期的投入不够、主客观对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够入手,对鞍钢、洛阳拖拉机厂、齐齐哈尔重型机器厂、沈阳机床厂等加以全景式的分析,其社会反馈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在新绿中,我们推出《地方政府的七大心结》,针对政绩观使地方政府饱受负面评价的状况,为各方说法提供平台,在各地引起反响。在新绿中,我们还曾经推出《真品》、《财经》、《星期五》等一大批周刊,整份报纸以新闻打头阵、深度报道作中军、各种经济类、生活类周刊当后盾,形成复合型、组合拳式的经济新闻报道模式。近两年来,我们加强策划力量,重点文章不间断推出。我们对前瞻性、指导性的追求,也在产业经济界产生了良好的反馈。 在新绿中,我们从周二刊8块版长到了周二刊40块版,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拓展。今天,报社团队与中国经济一样,生气勃勃,建设和谐报社、与中国经济共成长,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 10岁还是少年,10岁还是新绿。进入新世纪,中国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2个10年,忠实记录祖国前进的每一步,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执笔:本报评论员 商寅泉)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