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用新的眼光看外资进入中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 09:12 金羊网-新快报

  黄静波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国际商贸系主任、教授)

  过度估计自己的谈判能力,总想在中国各地获得想象中最好的优惠条件,甚至将能获得的优惠大小作为投资布点的重要前提,这已经是过时的观念了。

  中国日益开放,外资项目纷至沓来且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百姓生活改善做出了贡献,招商引资也成为各地一项重要政策。但有时还是会出现欲进入某地的外资不得其门而入,或当地希望引进的某些外资项目却擦肩而过等尴尬的局面。

  这并非不正常的现象。一般而言,外资项目协议的达成通常是双方在对共同利益的认知的基础上,就直接投资的各种条件讨价还价甚至相互妥协的结果。外国投资者和接受投资的东道国均有各自优势和战略的考虑,需要相互调适。不需任何改变双方就一拍即合的情形反倒是偶然的。

  中国曾经经历过追求引进外资数量的阶段,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如低廉的土地使用费、关税及国内税收减免、资金调动或融资的便利等,引进了大量外资,弥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资金缺口。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首先,现代国际投资促进的理念已逐步走出单纯的政策优惠模式,中国也积累丰富的引进外资的经验,正逐步转向通过完善当地整体投资环境来吸引外国的资金和技术。

  其次,中国加入WTO后,要按照WTO的规则办事,外资企业的准入条件要享受本国企业的同等待遇,这意味着在外资企业可享受的优惠减少,进入的门槛提高。

  此外,

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对外资项目不再来者不拒,而必须与本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相吻合,在技术含量和技术转移方面要有利于本地经济技术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跨国企业投资中国的战略也需要在保持和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加以调整,以适应当地的需要,许多跨国企业在这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但也有一些跨国企业还未能迈过这道坎。其中的因素可能包括:

  第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把握不准确,过分谨慎地按本企业固有运作模式在中国市场试水,过分自信可以把自己的运作模式复制到世界各国,这本来就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忌。本土化是外资企业生存的一个重要法宝。

  第二,过度估计自己的谈判能力,总想在中国各地获得想象中最好的优惠条件,甚至将能获得的优惠大小作为投资布点的重要前提,这已经是过时的观念了。

  第三,对投资当地的文化了解不足可能导致投资失败。以外资

零售业为例,国外非常普遍的郊区廉价仓储式大卖场就未必合适中国人的消费条件和消费文化,中国家庭拥有汽车的比率还不高,有汽车的也是用于办事、休假而不是用于购物;中国家庭习惯于分散和经常性的购买,要新鲜的商品,而不是一周去一趟超市;中国家庭消费多样化程度其实很高,固定品牌的消费品在家庭消费中比重不大,人们愿意尝试新的、各式各样的同类商品,大包装货物的廉价吸引力也很有限。或许,网点密布带来的便利比商品廉价更重要,更适合中国家庭的消费文化。

  中国的外资政策正在逐步走向规范,但各地的具体条件还是存在差异的,跨国企业也是在不断地寻找更合适的投资地点,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中国市场战略。没有一拍即合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合拍,中国市场广大的潜力和外资企业经营的优势相互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中外双方而言仍然是非常好的机会。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