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史美伦唱多期市 发改委官员质疑两地合营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 16:23 21世纪经济报道
香港“经济高峰会”热论商品期货市场,专程参会的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另有高见。罗绮萍摄 特约记者罗绮萍香港报道 香港证监会五大研究启动 2001年11月起到2006年8月底,全球主要商品期货价格已平均上涨107%。遗憾的是,香港在这场期市盛宴中并无作为。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力主在香港发展商品期货。9月11日在香港召开的“经济高峰会”上,其属下小组称将于未来3个月制订行动纲领,提出实质计划。 香港行政会议成员史美伦认为,香港难以独力发展商品期货市场,必须与内地交易所合作。史曾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香港证监会副主席。 “我任职香港证监会时,已一再提出香港不应满足于股票市场的发展,应该发展更多的金融产品。”史美伦在9月12日出席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举办的“十一五”规划研讨会后称,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商品贸易量很大,香港没有一个商品期货市场实在说不过去,但不可单凭香港之力,必须与内地合作。 实际上,1977-1980年期间,香港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后于1985年改组为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曾推出棉花、原糖、黄豆和黄金四种商品期货合约。但由于本地甚至国际参与者对此类期货合约需求不大,1981年至1999年合约交易陆续停止。 为此,香港证监会近期将研究五大问题,这包括对商品原料的需求;对环球商品市场的认识,是否有足够熟悉商品期货交易所营运的人才及专家;与其它商品期货交易所的竞争;市场营运者是否愿意投放资源发展商品期货市场;环球商品市场的前景等。 内地设场:上海+天津? 若让内地投资者参与香港商品期货市场,首先涉及外汇管制和与内地交易所合作的问题。 目前国内最活跃的商品期货交易所为大连商品交易所(下称“大商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称“上期所”)及郑州商品交易所,2005年的交易合约数分别为9900万张、3300万张及2800万张。大商所更是仅次纽约商品交易所(3亿张),为全球第二大成交的商品期货交易所。 香港交易所(下称“港交所”)消息人士透露,他们早于2003年已与上期所签订谅解备忘录,研究共同发展石油期货产品。但经过近两年研究,港交所去年初决定搁置此建议。 消息人士续称,最重要的障碍是人民币仍未自由兑换,致使交易无论以港元还是美元结算,都存在报价及清算问题。两大交易所曾向国家外汇管理局建议批准一个额度,让交易在额度内进行,但因商品期货交易涉及的外汇金额太大,外管局尚未批准。 长期研究此课题的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苏伟文建议,港交所可与上期所合作,分别在天津及香港设点,进行石油及黄金的商品期货交易。 之所以选择天津,苏提到,天津的滨海新区外汇改革试点即将启动,若有限量的人民币自由兑换,这正好解决了香港与内地进行商品期货交易的最大困难。“商品期货交易,首要解决的是报价问题,这个报价的汇率基础,同时是交收清算时的基础,内地投资者与国际投资者对盘时,必须确认日后能以美元或港元进行交收清算。天津如果成为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试点,便可同时以天津为交易场地。” “但即使交易场地在天津,香港也一定要与上海合作。”苏伟文同时强调,大商所成交量虽然较上海为大,但以农产品为主,对香港而言商机不大,因此他建议香港与上海集中发展能源期货及黄金期货。 不过,同时香港出席“十一五”研讨会的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却称,“十一五”规划只是提出内地要发展衍生产品市场,并没有提出香港要发展商品期货市场。“我对于在天津做人民币自由兑换试点有保留,中国的省市并无边界,若在天津一地进行人民币自由兑换,一放开便是全国放开了。”他由此质疑香港在天津设点进行国际商品期货交易的可行性。 但徐林也肯定了香港发展商品期货的意义:“跟发达国家有差距,香港可帮助内地推动,相互有利,但至于什么品种的期货,我们没有规定。” 过去几轮商品期货大牛市 注:*尚未完结资料来源:法国兴业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