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建设新农村抓住六个着力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 09:38 中国经济时报

  ■曹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紧紧抓住“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改革推动和县域经济支撑”六个着力点,才能取得突破,有所进展。

  一、政府主导是引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主导是一种引力。政府在建设新农村的战略、规划等方面要加强指导。要根据本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努力提供新农村建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并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

  二、农民主体是动力

  土地承包、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

农业产业化、村民自治等,都是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靠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内容要反映农民要求,过程要让农民充分参与,建设成果要让农民来评判,防止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同时要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使农民群众在走向富裕、迈向文明的进程中,真正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创造主体。

  三、社会参与是合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首创精神和基本权利,尊重市场规律,重视社会力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者之间互补、合作的良好格局。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帮扶支援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四、市场运作是活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挥政府主导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又要重视市场运作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凡是市场能解决的,都应该由市场来解决。特别是在农村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经营规模、农村经济组织发展,也要遵循经济规律;在征地、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方面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革;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要积极引入股份制、合作制等市场运作办法,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使新农村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农村改革是推力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和城乡统筹就业制度;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制度,建立保障农民利益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造,努力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推进农村乡镇改革,合理界定乡镇管理的职能和权限;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六、县域经济是支撑力

  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水平。一些地区新农村建设之所以能够走在前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工业强县文章,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夯实“工业反哺农业、县城支持农村”基础。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产业发展为主导,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走“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集约化发展路子,进一步促进覆盖城乡的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和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在突出抓好工业强县的同时,用工业化理念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抓农业,打造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要进一步界定县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完善县级政府的功能定位。要把实现分税制规范化作为改革和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的关键环节,建立中央、省和地方规范化的三级分税制,加快提高分税制的法制化和体系化水平,加快推进“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