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警惕视察中的“避民”现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 02:43 中华工商时报

  人民日报报道了重庆市委书记汪洋下基层三次“生气”的故事,折射出当前领导干部视察过程中普遍遭遇的“避民”现象。

  当汪洋慰问特困群众时,工作人员提醒80岁的老太太站起来说话;当汪洋在三峡库区某县广场散步时,警察公然驱散休闲锻炼的群众;当汪洋到区县考察,发现为了让自己的车队经过,大量的群众车辆被早早挡在路口。面对种种“替领导着想”的不正常现象,虽然
汪洋都当场制止并批评了工作人员,但是,一些干部害怕群众与领导接触的思想不会就此改变。

  现在有些基层干部,既怕群众上访或反映问题,更怕上级领导深入基层直接倾听民意。当上级领导前往视察时,不是事先安排好假现场,就是想方设法把领导与群众拆散,让领导看不到想看的真相,听不到想听的真话。陪同视察过程中,不惜动用大量警力,以保护领导为名,人为在领导与群众之间构筑隔离带。最近被查处的河南上蔡县委原书记杨松林在迎接国务院领导和世卫组织官员时就公然提出“要严防任何群众和官员主动谈话”,甚至对未能拦住“擅自闯入”村民的县乡干部撤职处理。为了防止上级领导点名要群众与之对话,有的不惜安排干部冒充群众,讲事先准备好的假话,报能给自己政绩添彩

  的数字。

  少数上级领导对某些基层干部的这种作风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视察中往往被蒙在鼓里;也有的明知作假,却不制止;更有个别领导作风漂浮,好讲排场,本身就回避群众,走路怕被群众挡了路,说话怕被群众问卡了壳。如此正中一些基层干部的下怀。试想,视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轰轰烈烈地跑上一圈儿,还是做些脚踏实地的调研?上级领导连接近群众的机会都没有,又怎么能够了解民情,解决民忧?

  “避民”的实质是一些干部在思想上没有摆正自己公仆的位置,把“一切为了群众”变成了“一切为了领导”;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挂在嘴上,在工作中未能真正践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由于价值观念、政绩观念错位,不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为了维护狭隘的“个人形象”,反而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应有形象。

  “避民”就是脱离群众,就是最大的危险。我们希望更多的上级领导能像汪洋一样,善于从“小事”中辨别基层干部与群众的亲和力,坚决防避“最大危险”,保持和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优势”,真正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取利益。(8G2)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