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朝九晚五不要搞“一刀切”(关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 00:15 人民网-市场报

  “朝九晚五”这个词现在似乎已经成为白领打工者的代名词,所谓“朝九晚五”,指的是上午九时上班,下午五时下班,中午休息一小时的作息制度。目前,这种作息制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尤其是soho(在家办公)一族的出现,使“朝九晚五”制度受到质疑。

  效率重要还是打卡重要

  “我们做业务的,时间上不能规定那么死。我们中午经常要请客户吃饭,晚上也时常要去拜会客户、签合同、回访。所以,几乎一天都奉献给了公司,刻板的规定对我们来说很不现实。”北京某广告公司客户经理翟小姐对记者说,其实分内工作是摆在面前的,不完成不行,有时计划做不完,回到家还要继续开夜车,所以打卡制度只是一种形式。现在有时为了赶早上打卡,特别困乏,反倒影响一天的工作效率。

  “我们单位现在实行刷卡制了,一天刷3次。”采访时,北京某健康媒体采编人员向记者大倒苦水。媒体工作时间弹性非常大,有时熬夜写稿、白天睡觉,有时周末加班、平时休息,有时会突然接到采访任务,所以坐班对记者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我们报社今年突然开始实行朝九晚五了,为了缩短大家中午吃饭休息的时间,规定每天早、中、晚3次指纹刷卡,出去采访或者有事都要提前请假。”

  谈到实施后的效果,这位记者说:“效率更差了。以前习惯在家写稿,现在都圈在办公室里,一大堆人一起办公。这个接电话,那个打字,起来找东西的,互相都受影响。”据她介绍,有些住得远的同事,以前写完稿发过来就可以,现在不得不坐一个多小时的车来单位,每天上下班浪费 3个多小时。

  北京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杨小姐表示:“朝九晚五对于我们企业来说,至少目前是不太现实的。因为我们SP行业的职员很多都是每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目前我们公司的作息制度其实是‘朝九晚六+无限加班’,因为工作性质的要求,每天早上按时上班是必需的,但是每天下班的时间可就说不准了。”

  灵活重要还是规矩重要

  调查显示,灵活的上班时间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让员工心情愉悦。但是,国内一些企业因担心灵活机制不易于管理,怕“坏了规矩”,所以迟迟不敢推行。 在

世界500强成功的例子中,惠普公司实行灵活上班的做法是该公司信任员工的最典型的例子。1967年,惠普公司废除了签到制度,实行弹性工作制度,公司没有时刻表,不进行考勤。这种制度最初在惠普设于德国伯布林根的工厂中实行,继而推广到惠普在全球的所有企业。根据修改后的方法,个人上午可以很早来上班,也可以上午九点才来上班,干完了规定的工作后离去。这样做是为了让职工能按自己个人生活需要来调整工作时间,也表示了对职工的充分信任。

  目前,北京少数外企公司也在朝九晚五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通。在朝阳门人寿大厦上班的高先生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单位也实行刷卡,但是允许上午八点到九点半间刷上午卡,下午五点到六点半间刷下午卡,早来早走、晚来晚走。这样职员就不必再担心因为迟到一分钟而被罚款。

  对此管理专家表示,灵活工作时间也许并非对所有的工作都适合,但肯定对大多数工作是合适的。灵活的上下班制度使员工的工作灵活机动,员工不仅免受交通拥挤之苦,还可以根据工作任务的轻重缓急来确定上下班的早晚。

  形式重要还是内容重要

  采访中,不少被访者认为朝九晚五的工作制度是“形式大于内容”。对于工作清闲的单位来说,这种制度容易让员工出现“耗时间、等下班”的情况,而对于压力较大、弹性工作的企业员工,则更多的是个摆设,无法衡量员工的真正工作时间。

  “能够‘错时’上下班更好。”某银行员工刘小姐对工作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单位目前实行的不是该制度,但差不多。由于银行属于服务部门,工作时间更长、中午不休息,以便方便客户。所以我们要从早上八点半工作到晚六点,我们一般轮换时间休息。我觉得如果能使上班时间交替更好,错时上下班可以避开交通拥堵。”

  对于这一建议,职员王小姐也表示赞同。王小姐家住南四环外,工作地点在东三环,因为坐公共汽车时间没有保障,上班两年来都是骑车上下班。今年年初,王小姐买了汽车,但她上班出门时间却更早了。

  “为什么?躲早高峰呗。”王小姐告诉记者:“我现在都是六点半左右出家门,七点多到单位。然后趴在桌上小睡一回,九点同事就陆续来了。”王小姐说,如果我晚半个小时出门,那堵在路上的时间根本没法估计,很可能九点都到不了单位。王小姐表示,绝对不应该让所有单位统一“朝九晚五”制,那样交通问题就更糟糕了。

  对此专家表示,目前,北京等城市人们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太长,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感和烦躁情绪,不利于工作。为了缓解上下班高峰时的交通压力,单位间可以错开上下班时间,

写字楼聚集区的公司甚至应该错开午餐时间。而一些有条件的公司,可每月适当地选择时间让员工在家办公,召开网络会议等。这样会使员工感到愉悦,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本报记者 董颖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