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群众为何看病贵 业内人士称根源在于以药养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 09:3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31日电虽然药品多次降价,人们为何仍然感到“看病贵”、“药价高”呢?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据调查了解,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药品流通环节的“黑洞”太大;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药养医”机制。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说:某一种处方药的定价为每盒100元,其中给医生的回扣大约40元,花在药品推销员身上的成本——包括底薪和提成最低10元,中间商——医药公司要赚10元,医药招标中的花费约为15元,75元就这样用掉了。而医药企业还要纳税约14元,原材料、生产成本、企业管理费用、销售成本、工人工资一共才11元。

  华北制药一位销售人员举例说:“比如头孢曲松,企业出厂价仅占到医院零售价的14%。”

  据了解,从1989年开始,政府对医疗机构实行定额投入,医疗机构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允许医疗机构销售药品时加价15%至20%作为补偿。

  山东新华医药公司负责人说,“以药养医”机制导致高价药反而好卖,并削弱了价格普遍便宜的国内药企的竞争力。与普通商品的市场竞争通常采用大打价格战等手段相反,药品生产企业的竞争方式是逆向定价,即“价格越高、折扣越大、销量越大”。

  四川一家药厂生产的左氧氟沙星价格降低后,在几家大医院的销售额迅速下降,从以前的200万元降至几乎为零,厂家因此被迫减少产量。

  另一个典型例子是青霉素,人们已经很难在城里的大医院见到曾经热销的青霉素的身影了。经数次调价,一支青霉素的价格如今只有几毛钱,利润极低,医生转而使用与之疗效接近的但价格较高的药物。对高价药用得越多,医院的利润就越大,而病人的花费也就越大,由此才导致医院“天价药费”屡屡出现。统计显示,目前医院总收入的50%至70%是经营药品所形成的利润收入。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俞观文把“以药养医”对中国药企的危害归结为三条:一、扭曲了医药市场,如今医疗机构通常优先选用价格比较高的药品,特别是选用高价格的进口药和外资企业生产的药品,国内药企的价格优势在这里反而成了劣势;二、目前企业80%以上的产品销往医院,医院对药企处于绝对强势地位,迫使企业在招标等环节不得不采取“二次公关”等手段,在加大企业负担的同时还滋生了腐败;三、药品降价本应是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全部下降,但在现有机制下降价压力基本由生产环节“独力承担”。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执行会长李舜年等人认为,2001至2004年,中国

药价指数逐年下降,降幅分别为1.5%、3.5%、1.7%和3.6%,但同一时期卫生系统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费则平均每年上涨8.2%和8.6%,国家降低药价的成果被“以药养医”等机制冲刷掉了。显然,单靠药品降价已无法根本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因此,应尽快终止“以药养医”,逐步实现医药分业、合理用药。

  华北制药集团有关负责人谈到,制药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行业,国家应加大投入,尽快建立中国新药研发体系。同时还呼吁,国家应在税收和价格方面调整政策,拉近国内制药企业与外资、合资制药企业的差别;对医院开征药品经营

增值税,建立药品价格的正向调节机制,改变目前药品价格越高医院获利越多的反向调节机制;国家应负责制定药品的定价政策,负责专利药物的定价和对医院执行药品价格的情况进行有效监督,非专利药物价格则应放开,内外资企业执行相同的价格政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