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福建闽台产业:寻求对接更宽平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 08:48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杨建平

  闽台如何进行更宽更深层次的产业对接?日前,福建省政府制定出台《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和《关于实施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的若干意见》,试图为这一问题找寻答案。

  此次出台的规划和实施意见被列入福建省“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朱清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列入中央决策之后,闽台各领域的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全省上下灵活运用国家赋予对台合作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率先在沿海口岸对台贸易、办好台商投资区、扩大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等方面实行有益的探索实践,取得实质性进展,给两岸人民带来诸多实惠。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深化闽台产业对接合作,成为上下关注的焦点,因此必须这在方面推出一些大动作、新举措。

  产业对接条件优越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专家曾对闽台产业对接进行过详尽的调查研究,报告指出,由于闽台产业发展轨迹的相似性、产业的互补性,产业对接条件非常优越。20多年来,福建经济增长迅速,增长速度比全国快2-3个百分点。福建的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已经提高到48%,工业化进入中级阶段,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闽东南沿海地区,与台湾的经济差距显著减少,电子、石化、机械、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都已具备产业对接的基础。

  就目前情况来说,工业方面的合作是闽台经济合作的主要领域。据资料统计,到去年6月,正常运转的台资企业中,投资工业的有4569家,占76.18%。闽台产业合作在食品加工、纺织服饰、机械、家电、电子信息等领域已经形成较强的配套能力,尤其是一批中间投入型与最终需求型制造产品的台资企业成为福建主导产业的龙头。

  存在软硬环境上的障碍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专家指出,近年来,台商对福建的直接投资进入一个低增长的调整期,台商对福建的年流量落到江苏、广东、浙江之后,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随着内地对外开放进程和台资企业在祖国大陆产业构成的演变,考虑经济腹地拓展、市场辐射能力提升和产业结构配套等因素,台商把投资重心向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流域和更具资源优势的内地移转是必然趋势。

  其次,福建自身投资硬软环境不足,未能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主要体现在:观念滞后,这是当前影响闽台产业对接较为突出的问题。在引进台资与留住台商的工作中,缺乏敢试敢闯的胆略与气魄;行政效率低下,投资软环境与引进台资后来居上的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相比差距明显;政府诚信不足,一些地方或部门在引资工作中不顾实际情况轻易许诺,待台商投资落户后,却因为地方资源不足无力践诺,或超过权限范围,根本无法兑现。乱摊派乱收费现像依然突出,台商很反感,这样不仅加大企业经营的成本风险,还要耗费应付的精力;台商的权益保护工作仍待改进,较为集中的问题是台商投诉案件得不到及时解决,或经法院判决的案件执行难。

  《规划》体现“先行先试”

  福建省刚出炉的闽台产业对接规划,正是为了扫除软硬环境上的障碍。就出台规划来说,就是一次观念上的提升。规划提出产业对接的十大重点行业领域是信息产业、机械产业、石化产业、纺织制鞋产业、食品产业、冶金产业、建材行业、新兴产业、物流业、金融业。

  对于这十大重点行业对接,有专家认为非常具体,可操作性较强。譬如在金融业对接上,福建争取台湾银行业直接来闽设立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鼓励台湾银行业通过福建省银行业协会,在闽台商协会等加强行业沟通,支持符合条件的台湾地区银行在闽设立代表处,鼓励台湾银行、企业、财团参股福建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都为金融业合作作出规划。

  为使产业对接取得实效,福建省政府配套下发的实施产业对接规划的若干意见中,有针对性地提出十七条对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建立产业对接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抓紧建立闽台信息、机械、石化、轻纺等重点行业及相关服务业的“重点企业与百强企业名录信息库”, 继续落实所得税减免政策,严禁乱检查、乱摊派,不得强制台资企业参加各种培训、评比和赞助等诸多内容。

  《规划》在政策上集中体现“先行先试”的原则。在台商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的基础上,推广股权转让、收购兼并、合资基金、

证券投资、产权置换等多种利用台资的方式。制定优先处理涉台经贸事务的办法,对台商投资项目优先核准备案、优先供地、优先融资,海关、检验检疫、工商等部门优先验放及办理证照,优先保证台资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水、电、运输等生产条件。朱清预计,闽台产业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出台实施,将对闽台产业界、工商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