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效率优先就是就业优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 08:48 中国经济时报

  ■一家之言■汤安中

  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再次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是因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争论的一个重要侧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完善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门坎。必须认真对待。

  “效率与公平”问题的讨论,在早期大多倾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吃够了“平均分配”苦头,大家都成了“苦行僧”。所以,都赞同让一部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都认为应“效率优先”。而现今,由于在改革的过程中,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以及法制欠缺、正确价值观缺失,出现了种种非法占有社会资源财富或利用机会大发改革横财,有些人误将这种种不良现象都归咎于“效率优先”。于是对这一指导思想提出责难怀疑,认为效率不应优先,公平不能兼顾。有的甚至主张“公平优先”。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

  充分就业就是最大限度公平的体现

  效率优先就是社会生产的总效率要处于优先考虑的地位。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在它的物质生产条件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如何生产出更多财富,这就是社会生产总效率问题。它有多种实现途径,但就我国当前国情而论,最根本、最快捷的途径就是充分就业。改革开放27年来,我国国民财富之所以翻了一番多,GDP年均增长保持在8%以上,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使数亿失业、半失业人口及潜在农业失业人口获得了就业。改革初期,我们还是8亿农民圈在田里“搞饭吃”。后来由于我们的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由于

城市建设遍地铺开,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从农村走出的近2亿劳动力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农业产值并不减少而另又多创造了3万多亿社会财富。在同一时间中社会生产总效率提高了2倍多。所以效率优先,就是就业优先。我国目前农村仍有1.5亿“剩余劳力”,如果都能在城市、工矿找到就业岗位,岂不又可以多创造数万亿社会财富!换言之,社会生产总效率将更高。

  充分就业就是最大限度公平的体现。我们所讲的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是指社会各家庭收入分配差距不大,贫富不悬殊。众所周知,每个家庭的收入来源虽是多渠道的,而就业则是各家庭收入的主渠道。在城市中,一个家庭若失去了这个主渠道的收入,必沦为贫困户,同其他家庭拉开了距离。在农村也一样,虽然农民现在还都有一份农业收入,除极少数市郊及县以外,绝大多数都是极低的,人均不足1500元。而若有一份“打工”收入,则情况大变。正所谓“一人外出打工,全家脱贫,家家有人外出打工,全村红火”,城乡差距则明显会缩小,社会收入分配显示公平。可见,在相当长的转型期内,充分就业的确是实现最大限度公平分配的根本途径。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在谈论公平分配时,总是将目光盯在医疗、社保、救济、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上,而忽视“充分就业”呢?根本问题是我们还未摆脱传统理论束缚!传统理论认为,所谓失业,就是劳动者失去了劳动生产资料才产生了失业,在城市的沦为雇佣工人在农村则沦为雇农。政治经济学还从意识形态的高度指出:“失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现象。”而解放后的中国,城镇工厂矿区生产资料均归“全体劳动者所共有”,劳动者是企业主人,主人怎会解雇主人自己呢?所以不存在“失业”一词,就业从来都是一贯“充分”的。直至1990年代末,我们仍只用“待岗”、“下岗”而不用“失业”。近年才在官方文件中出现“城镇登记失业劳动力”一词。而在农村,也因为“耕者有其田”,所以也不存在失业一词。但近年由于耕地的进一步减少,再加以机耕、机收的逐渐普遍化,农业劳动力更显剩余,一般估算为1.5亿之多。对于这么多劳动力我们则冠之以一个美好的名称,叫“富裕”劳动力或“剩余”劳动力,至今仍不叫“失业”。否则与正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直接相悖。这一理论带有意识形态色彩。今天,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种研究资源如何去实现优化配置的经济,它要使同样的投入,产出最大化。因此,这种理论关注每一种生产要素都要使它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是一种去意识形态的理论。而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当然要充分发挥。这就提出了劳动力的“充分就业”问题。所谓“充分就业”并非100%劳动力都就业,它是指除去磨擦失业、自愿失业之外,凡是愿意就业的劳动力都能获得就业。使现存的同等多的劳动力生产出更丰富、更多的社会财富。

  如何使效率优先真正成为就业优先

  为了使效率优先真正成为就业优先,笔者认为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执政理念要真正地从“以物为本”转到“以人为本”上来。自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理念后,地方政府的各种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也是紧紧相随。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并没有真正从执政理念上转过来。关心最多的仍是“物”,是GDP、财政收入、招商引资、

高速公路、港口、城市广场、小城镇、钢铁、水泥、汽车、机床等等。而对普通百姓最关心的最切身的就业问题,重视不够。原因何在?因为几乎每一位地方官员总希望得到更多表扬与提升,那么总要有看得见的政绩。而就业率却不见,上述的物则是看得见的,也能在自己离任时留下可视为骄傲的“纪念物”。怎么办?一、要使地方执政者从“以物为本”真正转到“以人为本”的观念上来,就要彻底改变为官者的价值观,培育出一批批自觉执政为民的孔繁森、牛玉儒式的人民公仆。二、要使地方官员深刻理解“充分就业”的语境,这里的充分就业是人人满意的就业,对工资收入满意,对就业环境满意,是十分快乐的就业;充分就业还是一个动态概念,现在虽在岗就业,产业结构升级后仍能随之调整。如果我们的地方官员真能深谙市场经济“就业”的机理,他们在制定“物”的发展规划中就会注意对就业的影响了。三、要设置百姓对官员的考核指标。因为就业事关百姓切身利益。我们虽不实行直选地方官,但可采用“模拟选票”,即地方官任职两年后,由上一级政府派工作组对其就业政绩进行核查,请全体民众在就业问题上投票,以此作为考核地方干部的标准之一,迫使官员关注民众的就业状况。

  (二)要发动、组织各方面力量帮助农民就业。城市中的失业人员再就业要容易得多,城市登记失业劳动力一般均低于5%,这个群体只占城市人口的一个小部分,以95%的人帮助5%的人,是较容易的,何况城市本身就业机会多。而难的是农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要到外地就业。尤其是贫困县农民,为了使他们能获得就业机会,先富起来的县就应该有责任帮助欠发达地区。这比通过国家财政的再分配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更直接、更有效,可以减少一道道的扣留、挪用之弊。

  (三)贫困县要设立打工返乡创业扶持专项基金。这里的创业包括办工厂、设商店、开发农林牧渔业。银行要有专项贷款,财政要建立一种投一配三机制,对经过考证的项目,税收上要给予比外资更为优惠的减免。这类返乡创业企业,不仅经济意义大,而且政治上意义更大。因为这类地区多系革命老区,由于长期的贫困折磨,当年风发的革命朝气已消逝殆尽,自卑、自弃绝望情绪蔓延,看不到一点光明。如果本地农民奋起,创立起一批蒸蒸日上的企业,定会给老区百姓带来莫大兴奋与鼓舞。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