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腻”型旅游惹人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 07:38 中国质量新闻网 | |||||||||
正当某些人为头顶上“旅游大国”的桂冠沾沾自喜时,近有台湾学者对大陆文化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提出善意批评。这位同胞说,中国大陆目前是“世界遗产”最多的地方。然而某些地方一旦“申遗”成功,立刻身价百倍,变成观光热点,甚至是一棵“摇钱树”。他特别举例,江南水乡周庄,原本是个朴素的小渔村,现在却成了个大卖场。小贩到处大喊大叫,兜售着当地名产“万三蹄膀”。试想,昔日静谧的水乡,如今家家户户都在卖一坨坨油乎乎的蹄膀,看了只会让人倒胃口。
在医生的教导下,大家都懂得了一个道理:过于油腻的食物,将导致人体“三高”,最终影响健康。旅游业也一样,过度浮躁的氛围,只能使游客极度反感。就目前而言,我们已经太习惯下面这种经历了———游客们像参加群众游行似的,前胸贴着后背;每当照相时,总有十个八个不认识的人与你“合影”;饭馆、歌厅排排坐,瓷砖到处贴。最可恶的是,当地人还营造出许多假古董,或遮掩真迹,或狗尾续貂,让游客感到真伪难辨。至于现场气氛,那更是特别的“浓郁”——大客司机,带队导游以及小商小贩,全都在拼命嚎叫。盛情难却的背后,潜藏着短视攫利的动机。 听一些常出国门的同胞讲,在欧洲旅游途中,他们往往对那些名人居住过的僻静小巷,以及人迹罕至的深沟大壑留下印象。即便是在一些拥挤的市区,也很难见到商贩追逐,人声嘈杂的场面。只有置身于清静从容的环境,方能领略异国文化的精彩。由此想到,应当把过度喧闹视为旅游业的大敌。然而,把文化变成没文化,偏偏是个别地方长官的本领。在他们眼中,只要拿下“世界遗产”的名分,一切统统要为“商机”开路。先是门票暴涨,后堆砌假文物,接着是造声势,拉客源,先把游客哄到这里来再说。什么餐饮、娱乐、游戏、歌舞,十八路神仙一齐上,不把风景名胜搞成一桌“满汉全席”绝不罢休。于是,山村里卡拉OK嘹亮回旋;清静幽谷中垃圾遍地。害得许多游客上当之后,发誓平生绝不再来。可惜,祖先留下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结果却被一律烧成了油腻难吞的“蹄膀”。 难道地方当局就不能做些减少“油腻”,增加“清淡”的尝试?比方说,游客厌恶“大人看脑袋,小孩看屁股”的蜂拥式旅游,您就设法限制门票,减少游览人数;人家既然讨厌尾随式兜售,您就应该整顿市场,把专门贩卖劣质商品的小贩全轰走。还有,为什么一定要把风景名胜和大吃大喝扯到一起,让浓烟污水包围景点?其实,山河壮丽,秀色可餐,真正的游客绝不会以果腹为目标,而是专程为美景而来。至于有些眼中无景的老饕,根本没必要辛苦跑路,完全可以待在家门口的酒店,一边胡吃海塞,一边看DVD风光片嘛。 有迹象表明,新一代的中国游客早已厌倦了“腻腻歪歪”的旅游,他们对“大鱼大肉”毫无兴趣,却一心迷上了具有“清淡”口味的个性旅游。尤其是一些李白、徐霞客的“门客”,更是视喧闹为禁忌,避“肥肉”而不前,声称决不踏入“红尘”一步。这些“驴友”常常路经“著名景点”而不入,而是选择了风餐露宿,远离喧嚣,远离人流的出游方式。年轻人的选择,对未来的旅游市场无疑将是个巨大冲击。门庭若市和门可罗雀,有时就差那么一点儿。 此情此景,还引不起某些“油腻”景点“厨师”的深思吗? 作者:林 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