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进口棉4年赚走中国180亿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 07:36 中国质量新闻网

  近年来,我国棉花进口量增长迅速,据统计,短短4年间涌入中国数百万吨的外棉,赚走了中国棉农180亿元的收益。

  在今年8月举办的2006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外棉和棉花外资问题再次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一些专家担心,过度依赖进口可能危及我国棉花产业。

  进口棉的冲击

  在国内棉花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从1998年以来,外棉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仅2005年棉花进口量就达257万吨,比国内最大产棉区新疆的总产量还高出1/3,进口棉对国内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不仅如此,随着棉花市场的开放,目前外资也陆续进入中国棉花市场,他们拿到棉花收购、经营的许可证,拥有和国内棉商相同的经营权利,与国内棉商共享中国棉花市场。

  毋庸置疑,外棉进口、外资进入,给中国棉花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令业内人士担忧,湖北棉花协会会长、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卫平认为,外商涉足棉花收购、加工和经营业务之后,强大的竞争对手一旦经营本土化了,会逐步蚕食国内市场,最终会出现几家外国棉商控制中国市场的局面。

  随着

纺织品出口量的猛增,国内棉纺业迅速扩张。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国内棉花需求年均增幅达到10%左右,供不应求的状况日趋严重。其中,2005年国内棉花总需求高达940万吨,供需缺口达395万吨。而且今后数年内,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据美国棉花协会权威专家测算,到2014年,中国的棉花需求将达到1200多万吨,占全球生产总量的一半左右。

  国棉的尴尬

  就在外棉蚕食中国市场之际,国内棉花市场发展并不顺畅。

  首先是棉花质量问题依旧。据农业部副部长牛盾介绍,棉花中“三丝”(异性纤维)问题仍然突出,在目前流通体制转换的过程中,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棉花品种过多,种植规模较小所带来的棉花品质一致性较差的问题依然存在。

  其次是棉花流通秩序混乱,加工质量不高。据农业部经济研究中心的棉花问题专家杜珉介绍,由于我国棉花实行市场化经营仅有几年的时间,因而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在宏观调控方面手段不足、调控不力。参与市场的各个利益主体发育不平衡。许多棉花经营企业开始参与国际贸易,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不成熟,仍处在起步阶段。我国棉花市场的发育水平在应对开放了的国际市场时显得力不从心。

  第三,棉花加工能力过剩。尽管中国拥有资质的棉花加工收购企业不到9000家,但各地没有资质的棉花流通企业远远高于这一数字,最高达到18000家以上。中国年产棉花最多600万吨,但加工能力已达3000万吨。加工能力过剩导致的直接影响就是,小企业与实力派企业争抢资源,而他们低下的加工能力破坏了本来就少的棉花资源,另外,使棉花收购价格年年居高不下。

  质量是关键

  面对外棉争夺市场,国内缺口依旧,国棉应该怎么办?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质量是关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局长史建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必须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国棉与外棉相比的最大质量问题就在异性纤维上。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中国棉花就没有出路。你的棉花再便宜,异性纤维多,质量不好,纺织企业也不敢用你的。应当明确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买方市场将是长期发展趋势。中国棉花有缺口,外棉就会进来,你的棉花质量不行,纺织企业就要用外棉。流通企业没有选择余地,必须认真把质量搞上去。

  农业部副部长牛盾提出,中国棉花要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品质,增加植棉效益,设立棉花重大技术推广专项基金,用于棉花生产技术的基础性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各棉花主产区推广先进实用的栽培技术,同时进一步完善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质量不仅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包括行业整体质量的提升。山东省棉麻公司副总经理张共伟认为,联合提升的概念很重要。他说,企业间要加强联合合作,走规模经营的路子。同时,加强区内联合,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式的联合。针对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的新情况,加强国际业务合作,采取得力措施跻身国际市场,在棉花进出口业务上开拓出一片天地来。不仅如此,还要加强流通行业的市场

信息化建设,提高经营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也至关重要。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棉花协会会长周声涛指出,中国纺织业已经融入全球化市场竞争,在世界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要保持我国纺织业的国际

竞争力,客观上要求国内外棉花市场融为一体,全球化、开放化是大势所趋。中棉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棉花协会棉花加工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康玉国认为,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抵制外棉进入不是办法,关键是提高自身质量,提升行业整体素质。

作者:王 辉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