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车内空气污染为祸到何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 09:17 中国经济时报

  ■郝庆丰吉飞

  随着越来越多的私家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不少车主在驾驶新车时会闻到一股难闻的“异味”,这股“异味”就是车内空气污染。其中含有的甲醛、苯等有害成分可能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甚至可以致癌。

  车内污染问题严重

  国内曾做过的多次关于汽车内环境污染的调查,无一例外地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2004年,中国科协工程学会联合会汽车环境专业委员会及北京交通台等单位共同主办了“中国首次汽车内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175辆汽车中,有近94%的被调查车辆存在车内环境污染问题。其中被检测的812辆新车中:甲醛超标的有190辆,占被调查新车总数的23.4%;610辆车内苯浓度超标,占总数的75.1%;甲苯超标663辆,占81.6%;二甲苯超标199辆,占24.5%;一氧化碳超标358辆,占44.1%;二氧化碳超标40辆,占4.9%;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超标570辆,占70.2%。抽查选择的车型范围涵盖了当时热销的高、中、低各档次共91款,涉及38家国内汽车生产厂和6家国际著名汽车企业,说明了问题的普遍性。

  今年上半年,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空气监测中心对北京地区的抽查以及一些地方消协对各地的抽查结果都显示,七成以上的汽车存在车内空气甲醛或苯含量严重超标,部分地区九成以上不达标(各地抽检车型及数量不一样)。

  汽车内部空间窄小,加上较好的密封性能,车内有害气体超标比室内有害气体超标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大得多。

  空气污染从何而来

  新车刚出厂时,车内有害气体的浓度最高,挥发时间可持续6个月以上,那么车内空气污染的源头在哪里?

  一是新车本身。我国尚无关于汽车在售出前必须内部环境卫生达标的规定,汽车下线后未经有害气体释放期就直接进入市场。车内的塑料材质配件、地毯、车顶毡、沙发等都可能含有害气体,不经过释放期,就会造成车内污染。

  二是车内装饰。多数消费者买车后要进行车内装饰,有些装饰品含有较多的苯、甲醛、二甲苯等有毒气体,从而造成车内污染。

  三是有害霉菌。有害霉菌也会给车内带来异味,霉菌主要滋生于空调循环过滤系统,散落在地毡上的食品碎屑、毛发及座椅等都是霉菌滋生的温床。

  四是尾气排放。在拥挤的城市街道,车内空气污染的程度比周围地区高出10倍多,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即使关上车窗和换气系统,人们仍会受到汽车尾气的侵害。

  车内污染案件聚焦

  案件一:消费者小胜。

  据相关媒体报道,2002年,北京的卢先生花69万元买了一辆道奇公羊汽车。他很快发现车内有股“怪味”,时隔不久,他开始出现脱发、流眼泪、头晕、失眠等症状,5个月后,卢先生经过诊断,确诊为“甲醛接触反应”。

  卢先生怀疑车内空气质量有问题,将车送到相关机构检测,结果令人吃惊:车内甲醛含量超出国家有关“室内”规定标准26倍。卢先生一纸诉状将经销商告上法庭,法院判决经销商返还卢先生购车款及相关费用75万元。但经销商对此判决不服,提出上诉,因为我国还没有出台车内空气标准,二审法院没有支持一审法院的判决,改判经销商补偿卢先生3万元了事。

  案件二:消费者败诉。

  2002年8月,北京的李先生买了一辆长安奥拓,李先生之妻朱女士驾驶该车上下班。2002年8月至10月,朱女士先后出现浑身无力、牙龈出血、皮肤散布出血点等症状。2002年10月11日,朱女士因“再生障碍性贫血”入住北京人民医院。2003年3月25日,朱女士因骨髓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医治无效死亡。

  李先生查资料后发现,苯中毒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于是将汽车送交有关部门检测,结果显示车内空气苯含量严重超标,故将生产厂商告上法庭要求经济赔偿。法院以原告证据不足为由,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国内首起车内污染超标“致死”案以消费者败诉告终。

  案件三:消费者再败。

  2004年3月,上海朱先生买了一辆上海本地产的轿车,车买回家后,家里人发觉车内有浓烈的异味,开车时眼睛有刺痛、流泪的症状出现,时间稍长就会轻度眩晕。朱家的小孙子经常乘坐该车或在车内玩耍,3月下旬,小孙子颈部淋巴结呈现莫名肿大,后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由于怀疑是新车作怪,朱先生将车送到上海室内装饰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监督检验站出具的检验报告显示:车内空气含甲醛量超标1.5倍,总挥发性有机物超标6倍。朱先生于是将厂商告上法庭,经过两次开庭审理,法院当庭做出判决,对原告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车内环境标准的缺失,是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根本原因。

  谁来为消费者做主

  消费者发现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向经销商、环保部门、质监部门、汽车厂家,甚至材料供应商讨说法时,会惊奇地发现,涉及车内空气污染的问题竟不知该由谁来负责监督、查处。当然主因还是相关法规目前尚属空白,致使检测人员、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都无法可依。

  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只能“打掉牙齿往肚里咽”。

  另一方面,汽车厂商却坚持“沉默是金”。相对于媒体、消费者以及专业机构对车内污染问题的关注,汽车制造商显得格外有定力,除了低调应诉之外,对车内空气污染问题不置一词,这与其他消费品的制造商在遇到质量质疑时,急忙出面澄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于车内空气质量的法规仍属空白,不少汽车厂商也就“揣着明白装糊涂”,乐得不把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列入产品出厂检测范围,致使不少问题产品带着污染出厂。在汽车厂商看来,反正有关纠纷出现时,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要处罚也没有依据,还可以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标准为何难产

  我国车内空气污染情况如此严重,那为什么具有强制性的《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却迟迟不能出台呢?

  业内人士介绍,制定这个标准要面对太多的技术难题。汽车结构复杂,跨越钢材、塑料、电子等多个行业,制定统一标准必须有充分的调查和科研数据,这是个很大的系统工程,同时,汽车环境极具特殊性,静止时和运行时的差异很大,运行状态时汽缸温度很高,相关材料都会产生一些化学反应等。

  有消息说,《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将于今年10月出台,这意味着汽车内空气质量的检测、监督将有法可依,对消费者是一件幸事,对厂商则是一种考验。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